EN
https://www.gov.cn/

草原上绣出“幸福花”

2022-06-24 17:45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6月23日,在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合作社,一名绣娘在挑选线头。

一朵朵火红的萨日朗(山丹花)绣在服饰上,绣在胸针上。走进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合作社,绣娘们正忙着手中的针线活儿。合作社位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草原上,于2016年8月开始运营,特色是用蒙古族刺绣手艺绣制“萨日朗”。多年来,合作社培训了草原牧区妇女3000多人次,培养了100多名熟练工人。在继承发展蒙古族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合作社还为草原牧区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她们增收。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6月23日,在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合作社,一名绣娘在加工带有“萨日朗”的胸针。

一朵朵火红的萨日朗(山丹花)绣在服饰上,绣在胸针上。走进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合作社,绣娘们正忙着手中的针线活儿。合作社位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草原上,于2016年8月开始运营,特色是用蒙古族刺绣手艺绣制“萨日朗”。多年来,合作社培训了草原牧区妇女3000多人次,培养了100多名熟练工人。在继承发展蒙古族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合作社还为草原牧区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她们增收。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6月23日,在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合作社,绣娘们一边工作一边聊天。

一朵朵火红的萨日朗(山丹花)绣在服饰上,绣在胸针上。走进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合作社,绣娘们正忙着手中的针线活儿。合作社位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草原上,于2016年8月开始运营,特色是用蒙古族刺绣手艺绣制“萨日朗”。多年来,合作社培训了草原牧区妇女3000多人次,培养了100多名熟练工人。在继承发展蒙古族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合作社还为草原牧区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她们增收。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6月23日,在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合作社,绣娘在绣制手工艺品。

一朵朵火红的萨日朗(山丹花)绣在服饰上,绣在胸针上。走进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合作社,绣娘们正忙着手中的针线活儿。合作社位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草原上,于2016年8月开始运营,特色是用蒙古族刺绣手艺绣制“萨日朗”。多年来,合作社培训了草原牧区妇女3000多人次,培养了100多名熟练工人。在继承发展蒙古族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合作社还为草原牧区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她们增收。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6月23日,在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合作社,绣娘们拿着手工艺品合影。

一朵朵火红的萨日朗(山丹花)绣在服饰上,绣在胸针上。走进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合作社,绣娘们正忙着手中的针线活儿。合作社位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草原上,于2016年8月开始运营,特色是用蒙古族刺绣手艺绣制“萨日朗”。多年来,合作社培训了草原牧区妇女3000多人次,培养了100多名熟练工人。在继承发展蒙古族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合作社还为草原牧区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她们增收。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6月23日,在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合作社,一名绣娘在绣制手工艺品。

一朵朵火红的萨日朗(山丹花)绣在服饰上,绣在胸针上。走进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合作社,绣娘们正忙着手中的针线活儿。合作社位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草原上,于2016年8月开始运营,特色是用蒙古族刺绣手艺绣制“萨日朗”。多年来,合作社培训了草原牧区妇女3000多人次,培养了100多名熟练工人。在继承发展蒙古族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合作社还为草原牧区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她们增收。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6月23日,在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合作社,一名绣娘在熨烫手工艺品。

一朵朵火红的萨日朗(山丹花)绣在服饰上,绣在胸针上。走进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合作社,绣娘们正忙着手中的针线活儿。合作社位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草原上,于2016年8月开始运营,特色是用蒙古族刺绣手艺绣制“萨日朗”。多年来,合作社培训了草原牧区妇女3000多人次,培养了100多名熟练工人。在继承发展蒙古族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合作社还为草原牧区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她们增收。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6月23日,合作社创始人秀云查看服饰上的“萨日朗”刺绣。

一朵朵火红的萨日朗(山丹花)绣在服饰上,绣在胸针上。走进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合作社,绣娘们正忙着手中的针线活儿。合作社位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草原上,于2016年8月开始运营,特色是用蒙古族刺绣手艺绣制“萨日朗”。多年来,合作社培训了草原牧区妇女3000多人次,培养了100多名熟练工人。在继承发展蒙古族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合作社还为草原牧区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她们增收。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6月23日,在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合作社,一名绣娘在绣制手工艺品。

一朵朵火红的萨日朗(山丹花)绣在服饰上,绣在胸针上。走进萨日朗巾帼民族手工艺合作社,绣娘们正忙着手中的针线活儿。合作社位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草原上,于2016年8月开始运营,特色是用蒙古族刺绣手艺绣制“萨日朗”。多年来,合作社培训了草原牧区妇女3000多人次,培养了100多名熟练工人。在继承发展蒙古族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合作社还为草原牧区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她们增收。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99.jpg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马文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