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5日,中国气象局召开了我国汛期重大天气气候状况和未来趋势预报新闻发布会。预测减灾司副司长王邦中向与会记者介绍了今夏(6月1日至8月31日)天气气候特点、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气象灾害、8月天气概况并发布了未来十天天气趋势预报。
王邦中说,今夏全国大部地区降雨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全国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8.9毫米,为1999年以来同期最多的一年。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全国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
汛期是指江河中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水、融冰、化雪,引起定时性水位上涨的时期。我国汛期主要是由于夏季暴雨和秋季连绵阴雨造成的,从全国来讲,汛期的起止时间不一样。每年5至9月,江淮流域降雨明显比其他月份多,习惯上把这一段时间称为汛期。汛期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大的时期,容易引起洪涝灾害。
王邦中说,珠江、淮河流域及辽宁、湖北、湖南等地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6月中下旬,华南、江南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雨天气过程,珠江流域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7月上中旬,淮河流域出现强降雨过程,其上游发生较大洪水;8月中下旬,辽宁及湖北等地出现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初步统计,今夏全国因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受灾面积788.3万公顷,受灾人口1.15亿多人(次),死亡936人,直接经济损失约577.3亿元。
今夏,第5号“海棠”、第8号“天鹰”、第9号“麦莎”、第10号“珊瑚”先后在我国登陆。其中台风“海棠”和“麦莎”强度大、影响重。4个登陆台风共造成4612万人(次)受灾,死亡42人、失踪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58.1万公顷,倒塌房屋9.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27.6亿元。但登陆台风和热带风暴带来的丰沛降雨基本解除了长江中下游沿江及海南等地前期的旱情,也解除了部分地区的高温酷热天气,缓和了电力紧张局面。
总体上讲,我国今年夏季干旱灾害较常年和去年同期轻。除了西北地区东北部和内蒙古等地降雨量明显偏少,发生严重夏旱外,我国其余大部地区未出现大范围持续性严重干旱。
但我国中东部的大部地区高温天气多,华北大部、黄淮西部、江南东南部、华南中部和西部以及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重庆、内蒙古西部、新疆南部等地出现了38℃-40℃的高温酷热天气,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新疆局部地区日最高气温达40℃-45℃。河北、山西、山东、浙江、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部分地区极端最高气温创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2005年夏季,我国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频繁,共有262人死亡,7人失踪;农作物受灾面积182.9万公顷,绝收面积22.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70.4亿元。
王邦中还介绍说,8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为22.5℃,接近常年同期(22.4℃);平均降水量为148.2毫米,比常年同期(129.6毫米)偏多18.6毫米。
今年第9号台风“麦莎”是继1997年第11号台风后,近8年来对我国东部沿海和华东地区影响严重的台风之一,它于8月6日在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45米/秒;9日在辽宁省大连市龙王塘镇再次登陆。台风“麦莎”浙江登陆时风力大,破坏力强;登陆后影响时间长,涉及地域广,浙江、江苏、上海等地损失严重。另外,第10号强热带风暴“珊瑚”于8月13日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沿海登陆。受其影响,广东、福建等省的部分地区发生了局部山洪、山地灾害及大风灾害。
台风(或强热带风暴)虽给一些地方造成了严重损失,但带来的丰沛降水对增加水库蓄水及缓解江南、华南等地部分地区旱情和高温酷热天气十分有利。
8月,全国共有23个省(市、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或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其中辽宁、湖北、吉林等地受灾较重。另外,截至8月底,我国主要旱区位于内蒙古、宁夏和甘肃中部、黑龙江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湖南、江西、贵州、广西和西藏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
据统计,8月份我国有22个省(市、区)出现了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其中山东、陕西、辽宁等省受灾较重。
关于未来十天天气趋势,王邦中说,今年第14号台风“彩蝶”将影响我国东部海域。“彩蝶”将在我国东部海面上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受其影响,预计5-7日,我国东部海域及华东沿海地区自南向北将先后出现风雨天气;7-8日,山东半岛、东北地区东部将阴有小雨,其中东北地区东部的局部地区有中到大雨。
未来十天,北方地区将多冷空气活动,部分地区还将出现降水和大风天气。主要的冷空气过程将分别出现在5-7日和9-12日。南方地区降水范围较前期减小,强度有所减弱。主要降雨区位于西南地区东部和华南地区,总降水量将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9月10日后,江南、江淮以及贵州、湖北等地的部分地区将出现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
至于台风详细动向和各日具体天气情况,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副司长王邦中敬告大家,请随时关注最新发布的权威气象预报。(韦冬妮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