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发布
 
新闻办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等举行新闻发布会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25日   来源:中国网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回答记者提问

    [孙家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几年刚刚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我记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拜访中国文化部,跟我商讨的时候,当时还叫口头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在中国最早倡议和执行了,现在叫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工作虽然为时尚短,但是中国这方面的工作进展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

    [孙家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列入全国人大2007年的立法计划,这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各地也颁布了一些地方性的保护法规。中国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入到国际社会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加入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国际公约,中国政府都积极参与了。

    [孙家正]:第二个方面,各级各地的政府关心重视文物工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机制逐步地完善。按照中央政府统一的部署,各地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纳入到财政的预算,纳入到政府工作的重要的议事日程,也纳入到对各级政府政绩的考核等等。所以说文物工作地位和文物事业的整体水平这几年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提高,文物保护经费的大幅度增长。

    [孙家正]:中央财政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经费1994年大概是1.29亿元,到2005年增长到5.34亿元,增长幅度还是很大的。“十五”期间,全国投入到文物保护的经费不包括专项经费一共是78.8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是17.36亿元。中央财政这一块增长的幅度是多少?“十五”比“九五”增长138%,我说的是正常的文物保护经费,专项经费不在其中。

    [孙家正]:这个专项经费简单地说一下,恐怕有几十亿,光是故宫维修就是10个亿,每年1个亿,仅仅是新疆的文物保护就是4个多亿,布达拉宫都是按十位数计算,都是以亿的水平往上增长。如果把专项经费加上去,应该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在大幅度地提升。

    [孙家正]: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一起步就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2003年开始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孙家正]:第三个方面,开展了大规模的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国文物资源的核查、建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文物普查方面,开展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备案、全国馆藏一级文物建档备案等重点的工作和项目,初步摸清了全国文物资源的家底,基本掌握了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的数量。所谓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是建筑,大的遗址,这些不能搬的,可移动的都在博物馆里面藏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面,编撰了标准化的《普查工作手册》,对普查人员进行培训,着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工作。

    [孙家正]:第四个方面,文物保护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推进,文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上是每一届政府公布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其中有一届政府公布了两次,一共公布了五次,总数是1271处,今天早上温家宝总理最后批准第六批是1080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这两项今天就算正式公布了,马上可以见诸于新闻了。还重点开展了西藏布达拉宫、北京故宫等国家重点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和一大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维修工作,基本上实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没有重大险情。

    [孙家正]:还初步建立大遗址保护规划体系,这是这几年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一个很重大的进展。所谓大遗址像新疆段的丝绸之路,过去只是一个点一个点地去保护它,现在把整个联系起来,投入很多的资金,地方还要配备资金来保护。像长城,我们的长城过去叫长城内外民族之间的民族战争,现在长城是按东西分割了,你一段我一段,为了使长城保护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正在研究长城保护的法规和条例,这些都是大遗址。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建设、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征集珍贵文物、打击文物盗掘、盗窃、走私以及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均取得很大的进展。

    [孙家正]:第五个方面,博物馆建设不断推进,博物馆事业稳步发展。我觉得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程度,博物馆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我到美国去,他们招待我,非常隆重地招待,就是在博物馆,一次在大都会博物馆,这是去年的事情,一次在广播电视电影博物馆。

    [孙家正]:博物馆是什么呢?博物馆性质是“珍藏历史、启迪未来”,这是我在美国的博物馆下的定义。这不是巧合,我们在博物馆见面我觉得很体会,我对博物馆的定位叫做“珍藏历史、启迪未来,是公民终身的学校”。他们很赞同这样一个定义。所以,博物馆的发展,体现一个国家对文化重视的程度和发展的水平。

    [孙家正]:2005年12月,文化部发布了《博物馆管理办法》,对博物馆的功能、性质、管理都作出了明确规定。目前,全国有各类博物馆2300余座,这是一个保守的数字,最近几年博物馆可以说蓬勃发展,因为我们国家的博物馆条例方面有一条鼓励民间和社会力量办博物馆,所以博物馆有了很大的发展。每年推出陈列和展览近万个,接待国内外观众大约是1.5亿人次。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等一批博物馆在基础设施、研究展示、管理运行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快速上升,已经赶上或接近国际博物馆的先进水平。刚才在来新闻大厅的路上我路过首都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前面排着长龙,好多人在排队参观。

    [孙家正]:我们经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天安门广场的东侧是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现在大致面积是6万平方米,扩建以后将超过20万平方米,向东扩建,向下还要建三层。所以,国家对这方面的工作高度重视。全国各级各类的博物馆从2004年开始,根据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委文件的要求,对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参观实行免费或优惠开放,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一定要通过这些举措,使休闲的时候或者是工作之余到博物馆去成为全民族的一个习惯。

    [孙家正]: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包括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孙家正]: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另一方面,要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昨天我还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为什么要设立“文化遗产日”?我看设立“文化遗产日”很不容易,因为我们设立的传统的节日或者政治的节日以外,包括“爱护牙齿日”、“保护眼睛日”,算起来365天都不够排了,因此中国领导人在议论这个事情的时候,觉得设立这个“日”,作为专题日,要十分慎重,基本上处于控制阶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专家、学者认为其他的东西可以放一放,但是设立“文化遗产日”是带有紧迫性的。

    [孙家正]:党中央高度重视这件事情,特批“文化遗产日”,就是要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种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为什么要设立“文化遗产日”?无非是三条,第一条它重要,第二条这个工作艰巨,第三条它必须有全民族的参与,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全体国民的广泛参与,才能够深入这项工作。

    [孙家正]: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向得到在座的和不在座的新闻界的朋友及其你们所处的机构大力的支持和关心,我代表文化部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在我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1 2 3 4  
 
 
 相关链接
· 陈至立强调加强领导广泛动员切实保护好文化遗产
· 中日韩将联手培训“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人才
· 中国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大规模展览揭幕
· 国务院要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确定文化遗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