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年中经济观察丨激活消费“主引擎” 释放增长新动能——中国经济年中观察

2025-07-16 18:25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 题:激活消费“主引擎” 释放增长新动能——中国经济年中观察之一

谢希瑶、王雨萧、陈芳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也是民生幸福的“晴雨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消费市场“压舱石”作用更为明显,“主动力”释放更大动能。

记者近日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多地实地走访实体商超,体验线上消费场景,观察假日经济与夜间经济业态,追踪“中国游”与“中国购”等消费热点,感受消费市场脉搏和发展新趋势。

政策显效 释放活力

在苏宁易购北京安贞店,工作人员一边向顾客讲解产品功能,一边计算着优惠方案。“原本考虑买一款普通挂式空调,到店后决定升级为最新款无风感空调。原价4000多元的空调,叠加各种优惠到手只要1999元。”消费者王女士说。

今年以来,随着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发力显效,国内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市场活力逐步增强。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55万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二季度增长5.4%,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逐季提升。

服务消费提速、假日消费拉动作用增强、部分升级类消费增速加快、绿色消费渐成新风尚、“中国游”“中国购”持续升温、新的消费模式和业态层出不穷——在日前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总结了上半年我国消费市场特点。

近期以来,中国首座乐高乐园在上海金山开园迎客,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吸引超10万名游客“打卡”;吉林长白山多个度假区开启夏季运营,大批游客前来拥抱“22℃的夏天”……

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折射假日消费的拉动力。上半年,“春节”“五一”“端午”节日外出人数频创新高,相关的文体休闲、交通出行服务消费都保持两位数增长。

“跟着演出、赛事去旅行”掀起热潮,“苏超”火爆出圈、持续“霸屏”,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业迎来“泼天流量”;各地音乐节人气火热,7月底即将举行的成都“仙人掌音乐节”,在大麦平台“想看”人数已近7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3%,增速快于商品零售额。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上半年生活服务消费热度指数同比增长15.7%,其中休闲娱乐业、餐饮业、住宿业同比分别增长47.4%、12.0%、5.5%。

业态创新 激发潜能

“这是我们第一次看无人机表演,实在太震撼了。”在重庆旅行的印尼游客弗索纳娅·比南达说。

无人机灯光秀,不仅点亮重庆夜空,也折射出重庆夜经济活力。7月11日晚,2025不夜重庆生活节启幕。活动期间,龙门浩老街、鲁祖庙传统风貌区、紫薇路商业街等150余个推荐打卡点为四海宾客奉献一场乐享生活、愉悦消费的夏日盛宴。

入夏以来,全国多地夜空璀璨,聚集了人气、带旺了消费,折射出多元创新业态对消费的巨大撬动作用。

“新的消费模式和业态层出不穷。悦己消费、情绪消费,还有一些新的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都方兴未艾。”盛来运说。

需求多元,不断点亮细分市场新蓝海;供给向“新”,持续激发消费潜能。

近期,一只名为LABUBU的毛绒玩具风靡全球。从社交平台上的“开箱狂欢”,到海外门店前彻夜排队,这个有着标志性笑容的小怪兽玩偶,成为年轻人情绪表达和文化认同的出口,彰显了情绪消费的巨大潜力和增长空间。

北京出台扩大时尚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广西推出深夜食堂、夜广西LIVE秀等特色活动,山西打造非遗国货“潮牌”“潮品”,广东广州落地实施“首发经济16条”……追“新”赶“潮”,多地顺应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加快培育市场新动能。

2025北京国际文旅消费博览会上,消费科技新品让观众体验感“拉满”;浙江绍兴,依托物联网与数字技术的“数智居家医养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在家中也能享受24小时健康监测、远程问诊和紧急救助服务;上海虹口,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开发30课时AI基础课程,在全区中小学实现100%普及……

当前,多地以科技创新赋能养老、托育、教育、医疗、文旅等多业态消费场景,不断挖掘消费潜能、释放消费动能。

供给、需求两端发力,撬动投资消费,超大规模市场持续升级扩容。

“‘演艺+’‘赛事+’等复合式消费场景,融合文化、旅游、体育等多种元素,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消费体验,促进消费升级,延长消费链条,形成多层次的消费结构。”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说。

购在中国 共享精彩

碧波荡漾的北海公园、云海翻涌的张家界森林、底蕴深厚的西安古城……第一次到中国的瑞士女孩伊莎贝尔列出了一份“中国游”计划。从机场口岸免签入境后,除了“打卡”知名景点,她还和朋友解锁共享单车骑行、使用电子支付“扫货”、搭乘高铁跨省游等,深度体验各地生活方式。

“‘中国游’‘中国购’持续升温,尤其是免签‘朋友圈’扩大以后,来中国旅游的游客更多了,也带动了国内消费。”盛来运说,“五一”“端午”假期,适用免签政策入境的外国人次同比分别增长72.7%、59.4%。

目前,上海办理离境退税备案企业超过1000家,覆盖品牌商户超3000户。上半年,上海离境退税销售额同比增长85%,“即买即退”销售额增长28倍,服务167个国家和地区的6.3万名旅客。

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增至55国、出台进一步优化离境退税政策和服务措施、启动“购在中国”系列活动……一系列政策不断落地,大大提升外籍游客来华购物便利。从机场配置的翻译机,到重点商圈的多语种离境退税指南,从热门景区的双语美食地图,到便利外籍来华人员移动支付,越来越多的贴心服务令外籍游客赞不绝口。

“来华旅游从签证到交通、住宿、语言沟通等方面的体验都非常舒畅,中国的交通系统发达便捷,尤其是高铁网络覆盖广泛,让我能轻松前往各个城市。”巴西游客拉塞尔达尼特斯说。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说,“中国游”“中国购”火热背后,既有中国丰富文化资源的创新传承,也有中国制造业不断升级赋予商品的高质量和多样性,还有中国日益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便捷的购物环境,无不彰显着一个自信、开放、包容大市场的独特魅力。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