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至23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我们将各地区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情况汇总如下。
北京市:按照“新北京、新奥运”发展战略,北京正在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的目标迈进,面临着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新的机遇期,但快速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和社会转型阶段,往往也是矛盾凸显期和突发事件高发时期。谈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首先要讲两句话:人民生命财产高于一切,首都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翟鸿祥说,进入新世纪以来,按照“新北京、新奥运”发展战略,北京正在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的目标迈进,面临着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新的机遇期,但快速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和社会转型阶段,往往也是矛盾凸显期和突发事件高发时期。仅从2003年以来,北京就发生过非典疫情、密云踩踏事件、禽流感疫情和2004年“7·10强降雨”等突发事件,经历了多次严峻考验,安全领域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北京从国际安全形势、国内发展阶段的特点出发,特别是从北京实际出发,自2003年非典过后,及时启动并强力推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翟鸿祥介绍,经过两年的努力,按照“以人为本、同国际接轨、适应国际大都市和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有首都特点”的思路,北京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已全面启动。
翟鸿祥介绍,北京市应急管理体系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党政共管、平战结合。北京市贯彻“党委统一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的要求,组建了由市长任主任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成立了市应急委办公室,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设在市政府办公厅,充分发挥了其上联市领导,下联各区县和委办局的优势,将常态工作和应急工作、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从体制上实现了平战结合。二是分级管理、专业处置。北京市分别建立了市、区县应急管理机构和专项指挥部,三者各有分工,又相互衔接补充。三是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北京充分利用多年来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有效整合各委办局等分别建成的数字集群无线通讯系统、图像监控系统等资源,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建起了市级应急指挥平台。四是首都特色、服务中央。当突发事件超出北京市控制能力时,提请中央授权成立“首都型”应急指挥机构,由中央指派领导同志或由北京市委书记担任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同中央、国家机关协同配合,统一处理北京地区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首都无小事,北京的安全工作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翟鸿祥强调,安全工作的要害在基层,应急体系的建设最重要的工作是抓好基层,特别是抓好基层干部的专业化、程序化建设。在应急体系建设过程中,日常管理工作和基层工作必须加强和深化,彻底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状况,在两者的关系上向日常管理倾斜。
上海市:9月7日,上海市召开了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会上韩正市长说,城市越大,安全风险就越高。从这一意义上看,上海比其他城市更脆弱,更迫切需要强化应急管理;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管理水平,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检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上海市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韩正市长担任主任。这个委员会是上海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上海市各有关部门都是其工作机构。
上海建立应急委员会,意在加快构筑和完善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体系,强化四个方面工作:其一,领导、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其二,防患于未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其三,明确责任,完善应急运行机制;其四,整合资源,完善应急保障制度。
上海是一个人口密集的特大型城市,总人口超过1700万,历届上海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应急管理,曾先后组织编制了一批专项应急预案,探索建立了城市综合减灾和紧急处置体系,并于2004年成立了市应急联动中心。在抵御台风、抗击非典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这些预案、措施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天津市:天津市政府召开第53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戴相龙市长在会上说,各级政府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务必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抓紧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戴相龙说,天津市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要坚决贯彻国务院的要求,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映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各方协调、整体联动的原则,全面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会议要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已经设定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标准,我市要抓紧设定较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标准。各委办局、各区县政府和重点单位要按照《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认真核改现有的各类预案,补充制定新的预案,形成完备的天津市应急预案体系。形成完整的天津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总体应急预案》明确,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可控性,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划分为四个等级。
江苏省:9月30日下午,江苏省政府在南京召开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省委常委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精神,回顾总结我省编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情况,部署江省应急管理工作。梁保华省长作出批示,常务副省长蒋定之在会上介绍了即将发布的《江苏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部分内容。
梁保华说,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坚持居安思危、预防为主方针,努力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预案、明确职责,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全面增强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为加快富民强省、推进“两个率先”提供有力保障。江苏省总体应急预案首次列入以下几项内容:
一是经济安全首次列入应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国家总体预案将公共事件主要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突发事件等,考虑到经济安全是值得高度关注的公共安全事件,波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容易引起社会的心理恐慌,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我省在国家划分四类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类,即经济安全事件。根据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又分为四级: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
二是重大活动需备应急预案。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将预案体系设计为省级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市县应急预案和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五个层次。规定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制定应急预案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
三是专家顾问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省政府是负责本省范围内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处置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由省长担任总指挥,分管副省长担任副总指挥,或通过省政府常务会议实施重大决策和协调指挥;处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由分管副省长担任总指挥。省应急指挥中心下设应急管理办公室,设在省政府值班室。此外,专家顾问组将成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人员,必要时参加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
四是县市值班员可直接向国务院报告。各级各类监测机构负责收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属于重大或特别重大级的,立即向省应急指挥中心报告。省应急指挥中心及时上报国务院,并决定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特殊情况下,事发地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值班人员可直接向上级政府直至国务院报告。Ⅰ级预警,立即向省应急指挥中心上报事件信息,省应急指挥中心及时上报国务院,并决定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省长担任总指挥,分管副省长担任副总指挥,或通过省政府常务会议实施重大决策和协调指挥。
五是突发公共事件第一时间公布于众。规范预警标志,统一依次使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信息报告第一是要快,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在2小时内向省应急指挥中心报告;报送信息要真实准确;要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共防范措施等。
浙江省:在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吕祖善省长说,要加紧落实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今年必须基本建成全省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既是保障公共安全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既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也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既是实现“八八战略”的保障条件,也是打造“平安浙江”的内在需要。去年以来,我省在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在不少方面还属于起步阶
段,还有很多问题和不足,还有许多有待健全和完善之处。
吕祖善说,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观念入手,从完善预案入手,从组织管理入手,从健全法制入手。结合我省实际,在具体实施中要着重抓好以下八项任务:一是“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推动全省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纵”,就是按垂直管理的要求,从省到市、县、乡镇各级政府和基层单位都要制订应急预案,不可断层;“横”,就是所有种类的突发公共事件都要有人管,都要制订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不可或缺。要通过演练和应急实践,不断提高预案的完备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二是统一领导,整体推进,加强应急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要充实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加强应急队伍和预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起协同应对、快速反应机制。三是整合资源,依靠科技,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保障能力。要加大应急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开展风险调查、隐患分析,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改善科技装备,提高应急工作的有效性。四是加强基层,突出重点,高度重视和加强社区、农村、企业以及重要部位的应急管理工作。五是立足现实,长远规划,把应急能力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中通盘考虑。六是强化法制,完善制度,努力实现应急管理工作法制化,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七是加强演练,抓好培训,提高应急管理的领导和指挥水平。八是广泛宣传,深入教育,形成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
福建省: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福建一直是个洪、涝、旱、台风、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频发的省份,几乎每年都会在局部地区甚至全省范围不同程度地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是考验政府行政能力的一个标尺。在目前大多数人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还不够强的情况下,宁可把问题估计得更严重些、准备得更充分些。
福建省常务副省长刘德章说,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全省社会预警体系和各种应急机制的建设,目前全省已先后制定并公布了《福建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福建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与此同时还建成了全省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全省粮食安全应急机制等。正是有了这些机制作保障,在2003年的防非典、2003年和2004年抗击严重干旱以及今年抵御几次特大自然灾害的过程中,福建各级政府临危不乱,不打乱仗,不搞形式。
对于如何进一步做好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管理工作,刘德章说,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从机制建设入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制度,还必须树立依法建设、依靠科学的观念,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预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应急工作水平的高低,因此要特别强调提高各种应急预案的科学含量,各级政府在健全完善各种应急机制和建立应急预案的时候,应该多听取、吸纳有关专家的建议。
刘德章说,应急管理工作是考验政府行政能力的一个标尺。特别是在目前大多数人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还不够强的情况下,在建立应急机制时,宁可把问题估计得更严重些、准备得更充分些、预案制订得更完备些。同时,我们也要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让全民都能参与到突发公共应急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处置中,使人人都能掌握基本自救常识。
湖北省:湖北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尤为突出。同时,湖北又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关键是要不断增强各级政府的公共安全意识,全面履行政府职能,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
罗清泉省长说,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关键是要不断增强各级政府的公共安全意识,全面履行政府职能,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
抓紧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是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罗清泉说,去年以来,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湖北省开展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湖北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已报国务院备案,应急专项预案目录已经确定,并初步完成了部分专项预案制定工作。总体上看,这些预案与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亟待进一步衔接和完善。下一步,湖北将根据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以提高预案编制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为重点,进一步组织力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抓紧湖北总体应急预案的修订,按程序通过后付诸实施。同时,督促各部门加强同国家专项预案的衔接,加快专项预案的制定和完善。
加快应急体制机制建设,还要从应急机构、应急队伍、应急救援体系和应急平台建设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加快建立和健全指挥统一、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抓紧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突出抓好各类应急专业队伍建设,以公安、消防等骨干队伍为主体,整合现有专业救援力量,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培训,加快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专业体系。依托现有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应急信息平台建设,保障信息灵敏、通畅。
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类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制度建设,明确省政府、各有关部门相关类别应急管理职责,将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同时,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协同应对、快速反应的工作合力,确保及时、有序地做好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
山东省:9月29日上午,山东省在济南市召开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韩寓群省长在讲话中强调,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事关国家安危、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共同把这项安国利民的大事抓好,不断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韩寓群说,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第一,抓紧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这是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要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框架、内容和编制格式,抓紧调整、补充、完善我省专项预案、子预案和部门预案。要重点抓好基层和重点部位的预案建设,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通过演练和应急实践,检验预案的完备性、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并建立动态的预案修订机制。第二,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运行机制。要突出抓好三个环节:开展风险调查、隐患分析;完善预测预警体系;加强信息报告和发布制度,建立上下畅通的信息体系。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把其列为社会事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要加强协同,建立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第三,全面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切实保证应急救援需要,同时也要避免浪费。各地和有关单位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装备;抓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公共安全科技水平,形成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依法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逐步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第四,积极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群众参与应急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加强领导,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处置有力。要明确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充实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应急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确保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能够拉得出、打得赢。
宁夏自治区:8月1日,宁夏自治区政府召开第62次常务会议,加强应急管理,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成为关注的焦点。会上自治区主席马启智要求,要尽快建成一个功能齐全、系统完善、便于指挥的应急指挥平台,建立一支装备精良、专业高效的救援队伍,编制符合我区实际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