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记者 刘羊旸)记者24日从中国消费者协会获悉,根据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汇总,2007年上半年共受理消费者投诉299552件,比2006年同期下降6.1%。
上半年共解决消费者投诉263412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5791万元,其中因经营者有欺诈行为得到加倍赔偿的11118件,加倍赔偿金额517万元。
投诉问题按性质分:质量问题占62.7%,价格问题占5.9%,营销合同问题占4.9%,计量问题占2.0%,假冒问题占1.9%,安全问题占1.9%,广告问题占1.7%,虚假品质问题占1.3%,人格尊严问题占0.3%,其他占17.4%。
投诉问题按类别分:百货类占29.0%,家用电子电器类占27.2%,服务类占25.0%,家用机械类占5.7%,房屋及装修建材类占6.0%,农用生产资料类占2.7%,其他类占4.4%。
中消协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投诉总量下降的趋势下,仍有部分商品和服务投诉增长明显。厨房电器和保健用品投诉的上升与部分商品在市场上的虚假宣传误导消费有一定联系。
日用百货的投诉进一步下降。虽然日用百货仍然占投诉量的首位,但在降幅的十种商品中百货类占到七种,在这些领域,市场的调节已日趋完善,竞争促使走向成熟,投诉数量下降。
电信的价格投诉逐步降低,而投诉的增长却又转到了服务质量、广告、合同方面。个别电信企业的服务意识有所降低,营业厅内人满为患,铺天盖地的广告、活动宣传背后是软硬件服务的不尽如人意。
这位负责人表示,投诉的标的额增加,调解难度增大。比如房屋、汽车等大件耐用商品投诉上升,情况复杂,这也是出现投诉总量下降而挽回损失和加倍赔偿金额上升较大的主要原因。
中消协:上半年汽车投诉仍是热点
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记者 刘羊旸)记者24日从中国消费者协会获悉,上半年,涉及汽车质量、安全、价格、合同等问题的投诉有所上升,汽车投诉仍是热点。
据中消协有关负责人介绍,上半年,汽车质量投诉上升5.6%。表现在“三包”期内质量差,发动机、变速器、制动器等关键零部件都存在问题,多次修理不好,超出“三包”期收取高额修理费用。假冒配件等层出不穷;一些厂家所谓的“4S”店也利用消费者不懂技术,骗取消费者更换无故障零件,付出高额费用。
这位负责人说,汽车安全投诉上升19.7%。汽车质量的好坏及零配件的真假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汽车自燃、质量的隐患,不仅给消费者造成直接的威胁,而且对他人也构成潜在的危害,后果非常严重。
此外,汽车合同投诉上升35.8%。国家尚未出台专门处理汽车质量纠纷的规定,个别厂家就以此为借口,制订对消费者不利的条款。有些厂家要求消费者在主张质量权利时,必须同时提供国家检测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但检测机构目前还不多,且检测费用昂贵并不是一般消费者所能承担。而且有的汽车检测机构还不接受个人的委托,检测难成了消费者维权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