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3日向新闻界通报,持续近两个月的“流域限批”行动取得初步成效。截至8月17日,各地共清理违法企业和项目1162个,清理违规“土政策”112件,大大推动了限批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但全面遏制高污染高能耗产行业扩张还需全面加强环保制度建设。
潘岳说,7月初,国家环保总局对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及长江安徽段水环境污染严重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施“流域限批”,暂停除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类以外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同时对38家企业进行“挂牌督办”。在限批的压力下,各地区痛定思痛,对环境违法企业采取强硬措施。清理的1162个违法企业和项目中,目前已关停400个、停产整顿249个、限期治理102个;追缴排污费7.25亿元,罚款787万元。

7月17日,襄汾县一个高污染高能耗炼铁厂的烟囱被现场爆破。当日,被国家环保总局通报并列入“流域限批”的山西省襄汾县采取集中专项行动,对高耗能、高污染的13家焦铁企业、32家洗煤企业、30家选矿企业、6家化工企业和12家再生造纸企业采取现场断电、断水、摧毁主要生产设备等措施予以强制取缔。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安徽省蚌埠市对18家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进行了挂牌督办,停产2家、限期治理6家、限期取缔2家、限期搬迁2家,并对5家严重违法排污企业的法人分别作出行政或司法调查处理。巢湖市依法取缔或关闭了含山皓天铸业有限公司、鑫泰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和常林造纸厂。河南省周口市分别对76家重点违法排污企业采取了关闭、停产治理、限期治理、挂牌督办等措施,对涉及违法排污企业的5个县(市)政府进行了通报批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针对高能耗及冶炼行业、造纸行业、选矿行业部署了15项整改内容。陕西省渭南市对全市渭河流域的所有造纸企业集中进行整治,对4家未能达标排放的化工企业实施停产治理,2家落后的化学制浆生产线实施关闭。韩城龙门生态工业园区目前已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焦化项目11个,水泥项目2个。甘肃省白银市政府对2004年以来238个建设项目进行了认真清查,同时将整改工作向前延伸,将前一阶段中办、国办督查组和总局西北督查中心,以及省、市查出的环境违法问题,一并纳入整改范围。山西省襄汾县对工业区内项目逐一进行清理,一次淘汰了11个小洗煤、小选矿、小化工、小再生纸项目,并对其他35个不符合环评或环境要求的项目分别采取了关停措施,其中11个项目停止建设, 7个项目停止生产, 17个项目限期治理。对迟迟不整治的隆顺达焦化企业实施了强制爆破。为加强监管,白银市、周口市还对重点污染企业派驻环保驻厂监督员,全程监控企业排污行为。
潘岳说,“限批”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推动限批地区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如襄汾县已提前淘汰80万吨机焦、180万吨生铁、800万吨洗煤、80万吨精矿粉、7万吨再生纸和10万吨化工产品,涉及固定资产20多亿元。巴彦淖尔市关停取缔了乌拉特前旗中建冶炼公司等66项未批先建、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其中包括3家焦化厂、27个炼铁小高炉、3家小炼铜、5家铜选矿厂、6家铁选矿厂、4家铅锌选矿厂、1家选金厂,为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发展规划的项目腾出了总量指标。银光公司硫酸雾污染是白银市多年难以解决的老问题,在限批的推动下,总投资3.93亿的硫酸雾污染治理工程于8月10日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2.948亿的白银公司三冶炼ISP环保工艺改造项目资金也已全部到位。市民在听证会上也对提高白银城区污水处理费价格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潘岳说,清理各地有悖于环保法律法规的“土政策”是“流域限批”的重要目标。两个月以来,各地共清理违规政策112件,其中周口市在2003年以来的76份文件中清理出11份,各区县修订文件45个,废止5个,同时对372家“挂牌保护”企业实施了摘牌。巴彦淖尔市清理废除28个文件。渭南市清理了13个文件。巢湖市和邯郸市委废止了限制环保执法检查的文件,芜湖市清理了6个违反环保法规的“土政策”。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停止执行邯郸市环保局下达到开发区的环保审批权限,由市环保局对开发区原审批的环评项目进行重新评审。濮阳经济开发区对区内未经环评的工业企业以及未经环评擅自开工建设的项目,一律实施强制性停产整顿。
潘岳说,此次“流域限批”中,各地方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迅速整改值得肯定。但“限批”毕竟是一种特殊行政手段,限批的地区也只是全部地市中的一小部分。要从全局上解决问题,还需要创造出常规化的、更为系统的制度,比如建立官员的环境问责制度和考核制度;比如建立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再比如探索建立有效的环保后督察制度。在这些制度与政策未建立之前,环保总局将抽调所有力量对曾经整顿过的污染企业不断进行后续督察,对通过环评审批的企业是否兑现环保承诺不断进行抽查。
潘岳最后介绍说,根据目前各地各企业的整改进度,环保总局正在研究第一批“解限”名单。

环保总局对四大流域污染突出地区实行"流域限批"
国家环保总局7月3日宣布,将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对流域内32家重污染企业及6家污水处理厂实行“挂牌督办”。这是针对我国当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把住新污染“闸门”又一有力举措。
入夏以来,我国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接连暴发,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水污染密集暴发阶段。环保总局近日对海河和淮河流域干流和支流67个断面水质抽样监测,结果显示全部为劣Ⅴ类。多年来,国家斥巨资治理“三河三湖”流域的水污染,但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至今这些本已改善的流域又被重新污染。这些都表明,传统工业化的增长方式已使中国资源环境到了难以承受的底线,传统的治理方式已不能解决积累的环境问题。
环保总局:四大流域限批检查行动暴露出三大问题
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记者吴晶晶、顾瑞珍)环保总局日前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实行“流域限批”,停止这些地区除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类外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在此次“流域限批”检查行动中暴露出三大问题。
一是工业园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检查的大部分工业园区环评、“三同时”执行情况差,存在未批先建、越权审批、越级审批的情况。在检查的126个园区中,有110个工业园区存在环境违法的问题,占抽查工业园区的87.3%。二是城镇污水处理厂问题突出。大部分污水处理厂存在运营不正常、处理能力低、管网不配套、收费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抽查的75家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有38家运转不正常、超标排污或停运,占抽查污水处理厂的50.6%。三是企业环境违法比较普遍。在检查的529家企业中,有234家企业存在违法或超标排污的情况,占被抽查企业数的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