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府建设>> 电子政务
 
 
民政部开通覆盖全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系统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08月12日   来源:民政部网站

    2005年8月8日, 民政部举行了“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开通仪式。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成和使用,初步实现了救助网络覆盖全国,救助管理业务信息共享,各级管理部门实时监管,各救助管理站协作配合的工作构想,标志着救助管理工作开始进入信息化管理的新阶段,标志着救助管理工作正在实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跨越性发展,掀开了救助管理工作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的新的一页。

    一、救助管理工作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

    根据国务院指示精神,一年多来,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经过了调研论证、方案编制、招标定标、封闭开发、测试联调、版本升级和全国培训各阶段,全国31个省级单位已完成服务器及软件系统配置工作和网络架构工作,救助管理站已完成终端配备和上网线路开通等基础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后,普遍反映良好。

    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分为部、省、救助管理站三级管理系统,包括了救助站管理子系统(分B/S、C/S两个版本)、省级救助管理子系统、部级救助管理子系统和救助公益网站四大部分。

    1、救助管理子系统

    基层救助管理站使用的救助管理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和数据来源,用来实现救助站的业务和站务管理工作,包括接受求助申请、实现站内管理、进行统计分析等功能。

    2、省级业务监管系统

    该系统提供给省级民政部门,是用来对各救助站的业务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子系统,包括数据统计、信息交流、跨省返乡接送、预警监测等。

    3、部级业务管理版

    部级业务管理系统主要用于满足宏观管理需要,解决跨省接送信息监管问题。包括政策法规发布、数据分析和汇总、详细信息查询、事件预警提醒等。

    4、救助公益网站

    救助公益网站主要包含BBS、工作动态、新闻和热点关注、公益寻人、站内查询、志愿报名、捐赠管理等栏目内容,是救助工作面向公众的交流平台。

    二、救助管理工作的新发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各级民政部门与时俱进,创新方式,完善政策,规范管理,文明服务,促进了救助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两年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进展顺利,对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救助服务网络体系日臻完善。《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为建立救助管理制度在预防、救助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各级民政部门、救助管理站加强对救助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初步建立了纵横交织的救助服务网络体系。

    (二)主动救助方式已在全国普遍实施。《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各级民政部门、救助管理站为了便捷地将救助服务送到特殊困难群众身边,采取了多种措施,探索积极主动向救助对象提供服务的新路子。

    (三)救助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有所突破。救助管理制度实施之初,针对求助对象甄别难,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难,特殊困难对象跨省返乡难,救助对象安置难等问题,各地进行积极探索,使难点问题不断得到突破。

    (四)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不断创新。《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各级民政部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根据流浪儿童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创造出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一是积极探索对流浪儿童进行保护性救助的有效途径,切实保护流浪儿童合法权益。二是形成了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郑州模式”。三是探索流浪儿童接受教育的有效途径。四是加强流浪儿童的社区预防和干预。五是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政策理论研究等。

    (五)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形式实现了多样化。民间机构等社会力量通过比较灵活的运作机制,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不同群体实施救助,已成为了救助工作中的重要力量。

    《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两年来,救助了一大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据统计,从2003年8月1日到2005年6月30日,全国共有111.4万余人次得到救助。其中,救助的特殊困难对象达到了一半以上,数量上呈上升趋势。2005年1月到6月,全国共有38.3万余人次得到救助,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0.78%。将信息管理系统与救助管理制度的工作理念相结合,通过量化各项业务指标,将更有利于客观评估、科学预测救助管理工作发展趋势,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规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能,全面提高监管水平;有利于各级政府贯彻落实新型救助制度,保障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