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标准
教育行业信息化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教育的发展,教育行业整体性的特征要求网络建设、系统建设等信息化手段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信息交流顺畅等要求。统一信息技术标准的目的,即是为了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政府针对教育信息化技术颁布了一系列规定,其中各类IT产品接口标准的规定尤为重要,在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实现各类产品之间数据接口、信息交换等需求,将是未来几年系统建设的重要原则。
建设立体化的资源库
在国际教育领域,教学模式正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向立体化模式转变。所谓新的立体化模式,即纸版教材、网络教材和网络教学手段、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全国共享,教育部计划用5年时间(2003年~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同时,也将引进300门国外优秀网络教育课程,以促进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
校园网目前在中小学教学中还处于“辅助”与“边缘”地位,局限于信息的浏览和检索,局限于教师教学公开课的备课上。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教学改革的目标尚未实现,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高教学水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落脚点之一。
要服务于教学改革,就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密切融合,把信息技术从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转变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
扩大教育电子政务的广度和深度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教育信息化已经逐步形成了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工程、教育信息网络建设、教育电子政务等四个主要应用领域。其中,和教育信息化以及电子政务交叉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更是成为教育信息化新一轮建设的新宠。
为扩大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教育部办公厅提出未来5年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初步建立教育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参与国家政务内外网络建设;建成一批教育业务的监管和应用系统并发挥作用,使教育管理与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完善以教育部政府网站为核心的信息服务和公共电子政务系统,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完成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教育电子政务培训体系、研发体系、安全体系和支援应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