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府建设>> 电子政务
 
 
上海形成三级电子政务网络 增强政务透明性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08月26日   来源:辽宁省政府网站

  上海全市97%的街道拥有社区政务管理平台,覆盖市、区、街道三级的电子政务网络已基本形成;今后,市民信息将被有序编入一张庞大的信息网络,城市效率与和谐度大大提高。

  国际上,现在电子政务基本划分为起步、提高、交互、在线处理、无缝5个发展阶段。处于第四阶段初期的上海,经历了从不规范到规范、不透明到透明、手工到电脑的转变。一些数据密集、业务流程规范、承担较多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的部门,纷纷建成了较完善的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需要共享。一些基层部门如居委会,每年上报200多张报表,采集800多项数据,却难以分享数据成果,还有60%属于重复采集和重复填报。“一次采集,多次、多方使用”的信息共享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尝试。松江区的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包含全区约13万户企业的135项信息。原先各部门每年在不同时间分别对相关企业年检,有了数据库,所有年检“一口受理、一次办结”。

  打破“信息孤岛”,决策更加“有的放矢”。徐汇区的GIS综合平台如同一张电子地图,只要有关于地址的信息,包括道路、人口、法人的分布,都能显现出来,比起传统的文字描述,直观的地图分布更有说服力。某街道多为旧建筑,且人口密集。在旧房拆迁中,有关部门通过查询GIS更全面了解实情,更主动做好居民工作,促进拆迁工作顺利完成。

  “手中一叠表,到处盖图章”,是不少人印象中的办事过程。但在董家渡等试点街道,居民办理低保、廉租房、医疗救助等手续,不再需要跑遍所有部门。因为区人口信息数据库已汇集了公安、劳动、民政等6个部门的20多万户籍人口的信息。如办理廉租房业务,原本要多次提供申请人的低保证明;现在房地部门只要调用数据库,就能当场办理。申请人提交的纸质材料从原先最多19种,减少到平均3至9种,办理时间也从15个工作日减少到3至5天。

  电子化带来透明化。无论是“中国上海”门户网站,还是各区县的电子政务系统,大多采用“状态查询”概念,申请流转到哪个环节、谁在负责、多少时间完成,一目了然。任何人都无法搪塞,任何修改痕迹都会留下记录。就算申请不通过,也有详细的原因描述。群众对此心服口服,“透明政府”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