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05年上半年经济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认真实施落实《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5]9号)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近期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川委办[2005]1号),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 农村改革纵深突破,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
农村税费改革加快推进。从今年1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停止征收除烟叶税外的农业税及附加,减轻农民负担12.6亿元,全面停止“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实现了“零税赋”。“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减轻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今年农村税费改革重点转向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选择了部分市、县进行改革试点。
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优化乡镇布局,调整机构设置,全省精减乡镇机构行政人员近2万人、减幅达20%,清退临时聘用人员10余万人,对教师队伍进行了重新核编。部分地方在调整村社规模、实行干部交叉任职、改革乡镇事业单位剥离经营性职能、规范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试点。
农业经营机制和农村服务体系进一步创新。大力实施服务“三农”的专项土地整理即金土地工程,已编制完成实施规划和年度计划,上半年全省共申报国家投资整理项目58个,总投资11亿元。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职能的要求,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片区农技站和农资连锁经营体系,选择有条件的县区进行试点,探索农技推广新路子。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目前全省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16万个,组织成员的收入高于平均水平20%。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和降低不良贷款工作进展顺利,今年5月末与试点启动前的去年8月底相比,股本金达到63.7亿元,增加37.3亿元;不良贷款绝对额减少23.4亿元,不良贷款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实现盈利2亿元,增盈减亏2.8亿元。在理顺管理体制、明确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健全内控制度的基础上,由全省174个县级联社出资3000万元组建成立了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选举产生了省联社理事会和监事会。
二、 国资监管体制逐步健全,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
新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加快建立。15个市州国资委的组建工作正抓紧进行,乐山、宜宾等市国资委已经挂牌成立。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完善,印发了《四川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川办发[2005]25号),正在抓紧制定《规范国有企业改制暂行办法》、《做大做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的指导意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工作的通知》。
省属国有企业改制工作重点推进。在省属国有企业中开展了清产核资、产权登记、经营者业绩考核、重大投融资管理等工作,向社会公开招聘川投集团总经理,整体推进地方铁路局和川航集团的改制工作,研究制定四川省煤炭集团的组建方案,川信公司与建信公司重组、和兴证券改革发展、嘉陵期货托管处置、路桥股份发展等工作顺利进行。
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全面展开。全省公用企事业单位改制步伐加快,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全面启动,电子十一院、省电力咨询公司等5家较大规模单位和部分中小勘察设计单位已完成改企转制,省建筑设计院、省交通公路设计院等单位正研究制定改制方案。成都、绵阳两市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拟进行建管分离、组建片区公司的改革。全省18个市州已完成还贷性收费公路统贷统还的改革。九寨黄龙机场正在研究完善股份制改造和增资扩股方案,省轮船总公司正在重新拟定改制方案。
三、 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现代流通业创新深入展开。全面实施《四川省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纲要》,消费品市场大力发展,生产资料流通方式加快创新,农产品流通网络进一步健全。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确定我省成都市、绵阳市进行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我省大中城市国有流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在中小型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业等一般竞争性行业以及县以下流通领域,国有资本已基本退出。
土地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改革进一步巩固深化。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意见》,提出了深化土地改革的政策措施。上半年,经营性用地继续全部以“招拍挂”方式出让,其中拍卖方式占85%,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在全省土地供应总量减少9.5%的情况下,实现政府土地收益111.3亿元,同比增长27.9%,实施“招拍挂”方式出让探矿权、采矿权168宗,出让收益5.5亿元。严格规范和落实征地补偿安置政策,抓紧研究制定市县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或地区综合地价。
四、 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财政、价格改革稳步进行
投资体制改革配套实施办法相继出台。制定了《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五个配套文件,我省投资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财政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范围由23个部门扩大到42个部门。大力推行非税收入银行代收制度,对省级非税收入全面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步伐加快,上半年新增360个省级二级预算单位纳入改革,已有省级130个部门、712个二级预算单位实施了改革,纳入改革的财政资金达58.63亿元;上半年新增20个县进行了改革,已有16个市(州)本级2393个单位、117个县1.74万个单位纳入改革试点。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出台了《四川省集中采购机构监督考核实施细则(试行)》,采购品目和范围继续扩大,到5月底,全省政府采购完成23亿元,其中省级完成5.8亿元。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力度加大,积极推进“预算共编、帐户统设、集中支付、采购统办”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省有100个县(市、区)实施了这项改革。
价格改革力度加大。按照“市场导向、机制协调、价格联动、综合调控”的思路,我省实施了煤电价格联动,煤电价格关系进一步理顺,比价矛盾得到缓解。我省水价改革力度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加快,下发了《关于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通知》和《四川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费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成都市经价格听证后调整了城市终端供水价格。在全省试行了《药品差比价格规则》,进一步规范了中小学“一费制”收费和高校收费行为,及时调整了我省成品油市场价格,适度调整了部分旅游景点门票价格。
五、 劳动用工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全面推行。全省劳动合同签订率稳步提升,已超过85%,其中城镇企业已达94%,国有企业达到98%。集体合同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全省集体合同覆盖企业近1.4万户,涉及职工近180万人,其中覆盖国有企业2400多户,涉及职工上百万人。
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失地无业农民全部纳入低保和失业保险,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调整顺利完成,医保定点机构范围扩大,调整了医疗保险封顶线,省本级封顶线由3.5万元提高到4.6万元,全面实施“双控”结算办法,成都等市调整了最高支付限额。
六、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有序展开,新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
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成功召开,确定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组建成立了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大型股份制出版发行企业。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出版集团的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制订出台了改制方案,启动了清产核资工作。由省电影公司、省锦城艺术宫、省文物总店、省雕塑艺术院、省文艺音像出版社共同组建四川博文集团公司已初步进行了清产核资,由省川剧院和省曲艺团组建四川省戏曲艺术剧院的重组方案初步形成,省歌舞剧院和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正按照“先内部改革、再转企改制”的改革思路有序推进,四川广播电视集团加快了资源整合的步伐。
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转企改制成效明显,发展速度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通过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全省科技企业各类孵化器发展到52个,投入资金近10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亿多元,社会投入7亿元。科技中介体系进一步健全,技术贸易经营人员10多万人,技术交易额超过20亿元,各类科技中介机构8千余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改进了科技三项费的使用管理方式,重点实施了13个重大科技专项。
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调整全面完成,教师工资、学生安全、学校正常运转“三个确保”机制进一步完善;对农村贫困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加快落实,各级政府总投入4.1亿元,200万贫困生享受免费教科书,132万贫困生享受免除杂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146个省级课改实验区,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体制加快创新,各类民办学校及机构已发展到1.66万个,在校生达212.5万人;民办高校8所和独立学院8所,在校生4万余人;76%的公办职业学校和59%的学生实施了“订单培养”。在全省选择10个人口大县建成县级职教中心,发挥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服务的主体功能作用。省属42所高校进行了学分制改革和学分制收费改革试点,启动了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卫生体制改革稳步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和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全面启动,建成示范机构80个、国家级示范区2个、省级示范区4个。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机制进一步完善,制定发布了药品集中采购中对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加强后续监管的试行办法。第一批656家厂商、1685个品规合格挂网,上网采购医疗机构已达204家,中标药品网上成交额11.5亿元,成交率达到94.6%,第一批挂网药品零售价比国家规定零售价下降31%、比原中标药品零售价下降12%,第二批挂网2800多个品规已完成审核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由5个试点县扩大到21个试点县,参合农民624.9万人,占试点县农业人口的57.6%。乡镇卫生院上划管理体制调整基本结束,并进行内部机制改革,实行公开招聘院长比例占44.3%,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比例占67.4%,实行社保比例占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