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初春,“经济要由快走变快跑”的号角在吉林大地吹响。作为政府重要职能部门的省公安厅,坚持服务全省经济建设大局,以求真务实、拼搏奋进的精神,谱写了崭新篇章。
(一)
公安机关为经济建设服务,首先就要履行职责,维护社会的安宁与稳定。为此,省公安厅党委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吉林”的响亮口号。
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坚持严打开路,对暴力犯罪活动以及多发性侵财犯罪活动展开了凌厉攻势。省公安厅党委始终把“命案必破”作为各级公安机关一把手工程,采取超常规措施,组织命案攻坚,取得显著战果。截至今年10月,全省命案现案平均破案率为87%,进入全国前10名,有28个县、市(区)公安局命案现案破案率达到了100%,公安部及省公安厅督办的大要案件全部告破!
同时,全省刑事案件总量同比下降15.5%,危害社会公共安全案件明显减少,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案件相继下降,侵财案件持续回落……公安机关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公安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
省委、省政府作出扩大县(市)经济发展权限的决策后,省公安厅迅速对现有公安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并确定下放管理权限46项,其中,已有13项下放到市、县公安机关,33项权力待省政府认定后正式下放。共计有60%的审批和收费项目,下放和委托县级公安机关管理。其中,治安部门将公章刻制业特种行业许可证核发、典当业特种行业许可证核发等权限下放到县、设区市公安机关审批。省公安厅还认真组织基层公安机关行使下放权力的培训工作,出台了相应的制度,以确保下放权力一步到位,下放层级一步到位,审批规范一步到位。
省公安厅面向社会推出了按需申领护照、外来人才居住等五项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新举措。积极指导边防部门改进边境管理,加强与邻国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和合作,为促进边境旅游和贸易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
今年以来,各市、州乃至县(市)公安机关的领导们发现,上级机关的文件少了,会议少了,考核少了,他们不必再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办公桌旁去画圈圈、写贯彻意见,陪同检查,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用在具体工作上。这种变化来自于省公安厅强化效能型机关建设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
在今年的先进性教育中,针对基层公安机关反映的“文山会海”问题,省公安厅党委将会议多、文件多、简报多等“五多”问题作为整改重点,严格规定:今后厅机关只保留必要的厅党委文件、公安厅文件和厅纪委文件、政治部文件,机关各部门不得自行向基层编号发文,纸质简报、信息一律取消;机关各部门召开部门工作会议必须经过批准,会期不准超过一天;不得要求其他部门陪会,也不得要求市、州公安局主管领导参加。厅党委还从自身做起,年初召开的全省公安局处长会议,厅长的主题报告只有10页;以往要开三天的会,只用了一个半小时。
省公安厅还进一步转变服务作风,积极为基层和广大民警办实事、谋利益。
经费不足、装备保障滞后,一直是多年来困扰基层公安机关的难题。今年5月和9月,省公安厅通过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资金支持,并从自用经费中挤出200多万元,先后为3个地市公安局和40个县、市公安局购置交通工具、通讯器材等警用装备1000多台(件、套),大大提高了基层公安机关快速反应和实战能力。为99个无房派出所解决了办公用房问题,帮助改造了9个派出所办公危房;利用建设节约型机关的契机,开源节流,将22台厅机关精简车辆下拨给基层公安机关。为缓解基层警力不足,今年5月,省公安厅下派90名机关青年干部充实到基层,接受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