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一名蔓托的受益者,而现在是光荣的志愿者。”
12月2日,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联合举行的“家庭与社区支持”研讨会上,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本科生尚林讲述着自己和蔓托的故事。
“家庭与社区支持”关爱儿童项目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联合实施,始于2001年,到今年结束,包括蔓托、家庭圆桌会议、信息转介服务等内容。
■蔓托:“大手拉小手”互动成长
蔓托,是英文MENTOR的意译,指大学生与儿童一对一“大手拉小手”,使大学生和儿童能够互动成长,共同进步的一种积极发展模式。
尚林说,“第一次接触蔓托时我18岁,上高三,整天都很郁闷,爱发火。社区的阿姨介绍我参加了蔓托项目。我有了一个来自南开大学社会工作系的大学生朋友。她带我参观大学的宿舍、食堂,还参加他们的共同发展小组活动。在蔓托活动中,我觉得很开心,也变得很开朗。几个月后,我考上向往已久的南开大学!”
“我现在做了不到一年的志愿者,和社区里的孩子们结成了朋友。在他们有困难时我帮助他们,感到助人的快乐。”尚林已从当初的“小手”变成今天的“大手”,对蔓托充满热心和信心。
家庭圆桌会议:让“坏”孩子变班干部
北京市怀柔区杨宋镇是家庭圆桌会议项目试点之一。经摸底调查、人员培训等前期工作,杨宋镇选择两名儿童进行尝试。项目专家和工作人员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学校积极配合,挖掘孩子的长处并不断鼓励;家长从自身找原因,改变对孩子的一贯态度,真正开始尊重孩子。通过“家庭圆桌会议”,这两名儿童从以前的“坏”孩子成长为班干部。
“我们这个项目,最后就挽救了两个孩子,值不值?我觉得很值,我们可以挽救一个,就可以挽救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保护与社区服务处项目官员张亚丽认为这种探索很有意义。
家庭信息转介:鼠标一点获得帮助
在上海市卢湾区打浦桥街道的试点项目,受益人范围要大得多。该试点的家庭信息转介服务机制开展得有声有色。街道通过各种渠道,采集了贴近社区儿童家庭需求的信息和资料1600多条,服务内容涉及医疗卫生、教育、心理咨询等,让社区儿童家庭不出家门,鼠标一点、电话一拨就可了解大小事情。
项目创新:让儿童拥有美好童年
“家庭与社区支持”项目官员邱爱军认为,在项目实施中,我们既要吸收国外经验,又要结合我国社区的实际情况及制度环境进行自我创新,探索出符合国情的方法和机制。
据悉,3个试点项目受益人数达数万人,且延伸到周边的儿童和家长。张亚丽说,“这个项目我们会继续做下去。希望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在更高的层次上产生影响,使更多的人了解《儿童权利公约》,使中国的每一个儿童,不管他是生活在哪个地方,都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