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府建设>> 管理创新
 
湖北宜昌改革创新促进农民增收 切实为农民解忧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25日   来源:经济日报

    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创新,让农民真正受益。循着这一思路,湖北省宜昌市扎扎实实解决了几件农民操心挠头的难事、急事、大事。

    产业有“链” 增收有门

    记者在宜昌果蔬工业园采访时,正碰上水产养殖大户李作卫给湘宜水产公司送来一车价值数万元的美国斑点叉尾鮰鱼,过几天,这些鱼被加工成鱼片之后,将出口到美国。

    宜昌库汊众多,养鱼条件得天独厚。他们不仅在“养”上下功夫,更着力于在产业链和产业化上做文章,先后引进和培育了4家水产加工企业,仅湘宜水产公司一年即可加工鲜鱼3万吨,创产值4亿元,全部出口。公司与水产协会及养殖户结成了一根完整的链条,使宜昌水产业飞速发展,成为一条价值10亿元的“大鱼”,涌现出一批收入达十万、数十万元的水产养殖专业大户。

    像抓水产业一样,宜昌市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以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他们按照“畜牧业建小区,果疏业建板块,水产业建片带”的发展思路,建成柑橘、畜牧、茶叶、水产、蔬菜、中药材等六大特色产业基地,吸纳了一半以上的农户。与这些基地相配套,他们引进或兴建了70多家重点龙头企业。按人均计算,宜昌市畜牧业收入、水果收入均居全省第一,茶业收入居全省第二,其他几项也名列前茅。六大特色产业产值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七成以上,是农民最主要的现金收入来源和收入增长点。

    培训一人 全家脱贫

    今年11月上旬,在苏州一家外资企业打工的宜昌农村姑娘田丽,领到了一个月工资1863元,这比她家过去一年的收入还多。

    小田是宜昌实施农村贫困户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的众多受益者之一。

    宜昌13个县市区中有8个地处山区,扶贫任务艰巨。特别是一些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地区,常规的扶贫办法往往难以见效。在不断的摸索总结之中,他们总结出“贷款培训学技能,转移就业奔富路”的新模式。具体办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农村信用社直接贷款给参加培训的学员家庭,另一种是通过当地的职业培训学校转贷给学员,学员用就业后的工资偿还。通过几年的实践,形成了“政府贴息贷款—农民贷款交费—部门跟踪管理—学校培训推荐—学员就业还贷—家庭脱贫致富”一整套完善的扶贫机制。秭归县农民赵灵芝经过培训后成为一名技术工人,收入大大提高,去年一年往家里寄钱1.5万元,还清了所有的债务。

    几年来,通过各种培训途径,宜昌市共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2万多人,培训就业率达到98%,这些学员就业后一人的年收入普遍达到原来家庭总收入的五到六倍。秭归县是宜昌市贫困人口最多、探索“培训转移”最早的县,不仅实现了“培训一人,一家脱贫”的目标,还收到了“转移一人,带出十人”的效果,全县有6万人在外就业,打工经济成为秭归农村最大的现金收入来源之一。

    末级渠畅 增收有望

    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梅店村村民杨明华编了一句顺口溜:末级渠畅,增收有望。这个村两年前就开始实行渠道硬化改造,不再为灌溉发愁。

    农村末级渠道许多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的,由于年久失修,渠内淤泥太多,加上是土渠,渠水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跑冒滴漏”使农民每亩地增加水费10元左右,而浇不上水的地损失更大。市里经过摸底调查,发现共有2000多公里末级渠道需要改造,总投资近5000万元。

    难题不解农民着急。市里经过研究,决定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推进末级渠道U型化建设,镇村和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修渠,市财政分别按U型渠不同的宽度给予不同标准的奖励,使在成本中占大头的水泥等材料费得以解决。政策一出,农民齐声叫好,修渠积极性高涨,改建兴建渠道长度成倍增长。市里决定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改造进度。

    水渠修好后,农民反映有“四省”:省时,不像以前那样“望水欲穿”了;省工,不担心别人抢水,不用看护了;省钱,水漏得少了,水费少了;省劳,不用年年出工清淤了。农户杨明华说,连接他家地的水渠几百米长,过去清晨放水傍晚才到,现在只要20分钟。

    杨明华算了一笔账:今年虽是个大旱年,但因为修通了水渠,灌溉及时,水稻亩产“翻了一番还转了个弯”,今年增收约2000元。(记者 钟华林 通讯员 刘革建) 

 
 
 相关链接
· 河南18个市为建筑行业农民工预存工资保障金
· 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三十万农户致富
· 宁夏出台调控新政策 稳定粮价促进农民增收
· 安徽3年清欠农民工工资逾十亿 支付情况逐年好转
· 我国28万农税干部由“收钱人”向“发钱人”转变
· 我国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