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府建设>> 职能转变
 
话民生 促和谐 浙江努力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1月14日   来源:经济日报

    浙江省民情民意调查中心日前披露,浙江省委、省政府2006年承诺的为民“十件实事”,如今件件都有着落。岁末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新年第一会”,内容又是话民生、促和谐,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

    浙江省两年前就在全国率先作出了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重大决策,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使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带来的实惠。省委书记习近平说,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为民办实事,一定要办在点子上,关键是要用心听民声、以情察民意。

    除了省领导身体力行,经常深入基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之外,浙江还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以及政府网站等渠道,广泛征询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在综合各方面建议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形成为民办实事工作计划。

    正因为有了大量的先期工作,近年来,浙江年年提出的要突出办好的“为民十件实事”,从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到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等,无不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每一件实事都有明确的量化目标。

    领导下访接待群众制度,是2003年浙江率先建立的为民办实事新举措。省委、省政府把信访工作放在建设“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势中去谋划,放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切实为民办事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本质要求中去落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坚持年年深入基层下访接待群众。4年来,全省各级领导干部下访共有4万余人次,接待来访群众8万余批、30多万人次,解决信访事项6.8万件,群众满意率达85%以上。

    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成于务实。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关注民生、发展民利、解决民困、解除民忧。各级各部门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主动地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

    积极探索建立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制度衔接,覆盖城乡、不同标准的大社保体系,是浙江省为民办实事的一大特色。经过4年的努力,浙江构建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2003年以来,全省已累计新增245万城镇就业岗位,帮助134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145万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从实际出发,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将乡镇企业职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加快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试点,不断扩大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至2006年11月底,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和实际缴费人数分别达到954万人和714万人。全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722万人、499万人、583万人和371万人,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总体上走在全国前列。

    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将广大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对所有城乡低保对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补尽补,目前全省62.5万人领取了低保金。在全国率先将城乡孤寡老人全面纳入集中供养,全省5.3万名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进入敬养院赡养。在全国率先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多形式的保障体系,已纳入保障范围的228万被征地农民中,191万人参加了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在加快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中,特别是围绕让农村孩子“念上书、念好书”,浙江着力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从2006年秋季起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学杂费。据统计,2006年省财政投入8.8亿元用于农村教育,其中3.7亿元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四项工程”。围绕让城乡群众“看得起病、有地方看病、加强预防少生病”,浙江加快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健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到2006年9月底,全省2902万农民已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86%。2005年以来,又对参保农民每两年实行一次免费体检,并已建立954万份农民健康档案。2006年省财政还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并实现了送8万场电影、1万场演出、200万册图书到农村的量化目标。(黄平)

 
 
 相关链接
· 浙江省经贸委发布技术创新“十一五”规划纲要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