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府建设>> 管理创新
 
上海:公交管理摒弃陈规 “问计于民”纾解矛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0月1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10月12日电(记者高路、徐寿松)近来,上海老百姓欣喜地发现,全市公交线路的调整不再是“站牌上的一纸通知”,而是由政府先提出调整方案,征求民众意见,再按大多数人的诉求来定夺,“百姓也能说了算”。

    “问计于民”,取代“自上而下”

    在上海,900多条公交车线路组成的交通网,承担着百姓的大部分出行需求,也是一个交织大量民生矛盾的领域。因规划需要,政府平均每年要调整100多条公交车线路,要改变百姓长期形成的出行习惯,几乎每一次调整都会引发不满,政府工作“吃力不讨好”。

    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副院长陈小鸿认为,其中原因在于,公交线路优化调整多是由部门和专家论证后强制推行的,百姓即便不赞成,也只能被迫服从。

今年以来,主管部门自我解剖,彻底摒弃了历来的自上而下模式,首次将年内要调整的200余条公交线路的调整方案公布到网上征求意见,让民众参与讨论,按百姓意愿办事。5月份公布首批方案,在10天内就收到2420条反馈意见,主管部门逐一分析,最后根据百姓较为集中的意愿,决定7条线路暂缓调整,另外新辟7条线路,以方便出行。

曹杨第二中学一名学生家长杜女士说,大家对公交意见大,一个重要原因是线路变化全由管理部门说了算,站牌上贴个通知就算告知了,“全市这么大,交管局哪能了解到每个点的情况?”

    “现在变了!”这位学生家长说。在上海今年5月的线路调整中,143路因与其他线路重复,按多数意见缩减了“曹杨第二中学”一站。这意味着,包括她孩子在内的一些学生上学因此要多换乘一趟车,出行成本增加,起床还得提早。她给交管局提意见,两天后就推出一项临时措施:143路在每天早晨上学时段按原线路行驶。家长们喜出望外。

“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上南花苑居民宓琳说,原本在调整方案中,经过她所住小区的119路要与其他线路合并,她在“意见”中说明了小区住户出行不便的情况,建议在小区附近增设站点。“结果,交管局采纳了,不仅没并线,还真新增了站点。”

上海市交管局局长李文辉说,以往一些自上而下的决策,尽管对百姓也是善意和长期有益的,但决策与需求脱节,一来不容易得到认同,二来抓不到民众的“最痒处”,“交管局是民生部门,对于涉及民众生活切身利益的决策,就得问计于民。”

    为此,交管部门开设运管热线、每天阅报自查,每月22日,李文辉还在“城市交通网局长在线”接受访谈。同时,各级机关干部每周必须有一天坐公交车上下班,倾听民声,记录、监督线路运营情况。

    “放权”给百姓,当服务政府更和谐

    上海市交管局不少工作人员坦言,问计于民带来的一大好处,是交管工作得到了百姓更多理解和认可。

    以往,交管部门有句流行语,叫作“二八定律”:再合理的决策也至少有两成老百姓反对。比如,一条线路设多少站,有人希望多,有人希望少;终点站是否设在小区门口,赞成的要方便,反对的要清静;对于票价稍贵的空调车的需求,则是春秋嫌太多、夏冬怨太少。

    正因为这样,上海不仅把从规划到决策的全过程“晾晒”于公众,还把一些左右为难的决策权交给老百姓去听证、讨论。

今年3月,浦东新区就公交线路新辟调整首次召开了听证会,听取花木社区居民意见,最后按主流民意确定了车辆配置“不要空调车”等一系列安排。

交通专家告诉记者,公交线路布局有一道难题,既要和百姓实际生活需求合拍,也要和城市交通规划方向合拍,但两“合拍”也有矛盾之时:以往,公交线路是从几个市中心点向周边辐射,市民出行都要到中心区换乘,造成中心区重复线路多、道路拥堵、出行效率低。现在改“辐射”为“网状”布局,以减少拥堵和出行时间。但这就要削减既有的重复线路和点对点直达,鼓励换乘,就会提高市民出行成本。这个矛盾如何解决?上海交管部门定下“铁律”:公交线路的设、搬、撤,不仅要由专家论证,还须征求企业、居住区和百姓的意见。

李文辉说:“我们在问计于民的实践中感到,老百姓是通情达理的,政策透明了就容易取得理解,政府放权了就容易得到百姓认可,民、政关系就会更和谐。”

 
 
 相关链接
· 新闻分析:如何构筑城市公交体系应对交通拥堵难题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