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2013-03-30 10:16 来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宁政发〔2013〕52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现将《宁夏回族自治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3年3月30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大力发展服务业,不仅是宁夏抢抓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拓宽就业渠道、切实改善民生、提振消费市场、确保我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关键所在,更是发挥我区特色优势、推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客观需求。为推进“十二五”时期宁夏服务业快速发展,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届十四会议精神,依据国家和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宁夏回族自治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引导市场主体加快服务业发展。

第一章  服务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区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宁党发〔2007〕57号)等多项政策措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绩,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支撑作用明显提高。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5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0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5%。201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1%,拉动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服务业提供的地税收入占全区地税收入的58%,成为我区地方税收的支柱税源。

(二)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新型业态加快发展。旅游、金融、房地产、信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2010年,金融业、信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速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1.7和7.3个百分点。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物流、商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的集聚和产业融合。

(三)产业布局日趋合理,社会贡献不断增加。服务业向中心城市、沿黄城市带集聚。2010年沿黄城市带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的80%以上,其中:银川市、石嘴山市和吴忠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比重分别为53%、15%和11%。总部经济区、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科技创业园、现代物流园区、新型专业市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开始起步。服务业对促进就业的作用日趋明显。2010年,全区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11.5万人,占全区就业总数的34.2%,新增就业数量占全社会新增就业量的86.5%,服务业已成为我区吸纳就业人数最多、增长潜力最大的产业。

(四)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十一五”全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8%,“三馆两中心”、402公里黄河标准化堤防、508公里滨河大道、银川绕城高速、河东机场二期、沙坡头机场、固原机场等服务业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运,大大增强了城市服务功能,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以铁路、公路、航空为主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到2010年,境内铁路通车里程达1032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2.2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59公里;开辟航线30多条。全区互联网用户达到48.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50.8万户。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水平日益提高,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居民服务消费明显增加。

(五)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开放合作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强化机关效能建设、规范政府行为、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保护经营者合法权益,基本形成了公开透明、文明有序的发展环境,服务业内引外联步伐加快。目前,天地物流、宅急送、上海佳吉物流、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太平洋保险、新华保险、银河证券、南京证券、万达集团、上海绿地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型服务业企业相继落户宁夏,为提升宁夏服务业发展水平发挥了引领作用。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区服务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水平偏低。“十一五”时期,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5%,比全国平均增速低1.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由“十五”末的42.3%下降到“十一五”末的41.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区基础设施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在快速铁路、旅游、物流、市政、社区等服务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落后,大大增加了服务业发展和服务消费的成本,严重制约着全区服务业的发展。

(三)投入相对不足。“十一五”期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长的前提下,服务业投资比重呈下降之势,已由2005年的49%降低到2010年的46.9%。自治区引导服务业发展的资金相对不足,尤其是各地引导服务业发展配套资金严重缺乏。

(四)企业竞争力不强。全区服务业95%以上的服务单位是个体户,服务企业以小微企业居多,融资难度大,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科技含量不高,管理水平低下,服务盲点多,缺乏影响范围广、关联程度高、能够带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五)服务业结构不尽合理。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小。201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中,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三大传统服务业占比高达38%;而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5大行业仅占3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生活性服务业层次不高;区域发展差异较大,2010年银川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的53%,其他地级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三、面临机遇

“十二五”时期,随着国内外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宁夏服务业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

(一)国内外服务业加速转移带来新机遇。随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重心开始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国际化、专业化、产业化特征更为明显,在跨国投资中,服务业投资占2/3,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额的30%以上,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2015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达到6000亿美元,这些都为我区拓展利用外资、集聚服务经济、补足服务功能、承接国内外服务业转移带来难得机遇。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新机遇。加快发展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绿色低碳的服务业,是促进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国家及自治区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的不断出台,以及两型社会建设都为我区加快服务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三)区域经济战略定位带来新机遇。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呼包银榆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等发展规划的编制实施,能源化工“金三角”的开发,以及国家级重点开发区沿黄经济区建设的提速,将极大地拓展我区服务业发展空间,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为我区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和旅游、文化等特色产业优势,打造能源化工“金三角”及宁蒙陕甘毗邻地区综合服务基地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四)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国务院《关于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2〕130号)同意在宁夏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银川综合保税区又同步获得国务院批复。我区是“中国的穆斯林省”,对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为我区发展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贸易、国际航空物流、中华回乡文化旅游、服务外包等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有力支撑。

(五)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带来新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区将进入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双加速”的上升期和人均GDP由3000美元向6000美元跨越的新阶段,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将加速转变。特别是随着城市聚集和居民收入提高,将促进消费性服务需求总量扩张和层次提升;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促进产业分工深化,围绕生产性和知识型的服务业需求将越来越大。

第二章  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战略

立足实际、面向未来,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劳动者充分就业、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主要抓手和重要突破口,以建设沿黄经济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为契机,以我区区内、能源化工“金三角”、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为重点服务区域,充分挖掘和凸显我区区位、人文、旅游等优势,打造能源化工“金三角”及周边地区综合服务基地、我国现代区域物流中心和新亚欧大陆桥重要的物流中转基地、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和面向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区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和打造向西开放前沿阵地的重要突破口。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以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为发展方向,以扩大开放和服务民生为目标,以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项目带动和培育龙头企业为抓手,着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提速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着力促进沿黄城市带服务业集聚,大力提升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扶持重点服务企业发展壮大,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着力开展中心城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提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使服务业成为与第一、第二产业相融合、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对外开放相联接的现代产业。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区服务业发展应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的原则,突出重点,找准抓手,推动服务业实现大发展。总体目标是: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使服务业在扩大总量、优化布局、调整结构、突出特色、提升地位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建成覆盖全区,服务周边,融入全国,面向世界,特别是面向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开放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扩大总量。到2015年,按2010年价计算,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5%左右,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35%以上;服务业投资大幅增长,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优化结构。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41%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0%左右。文化旅游产业特色优势更加突出,现代服务业比重大幅提升;培育形成一批富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和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现代服务企业。

——改善民生。到2015年,服务业从业人数达到140万人以上,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到39%,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使服务业成为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渠道。

第三章  空间布局

根据我区主体功能区划分、城市空间及区域生产力布局,充分发挥我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以沿黄经济区为主发展区,以城市(镇)为节点,以交通干道为串接线,以产业组团为支撑,构建凸显优势、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区域协调的“一核一带两区”四向放射状的服务业空间格局(见下图)。

一、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包括银川市三区两县一市。发挥银川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银川市三区为中心,以两县一市为依托,紧抓银川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宁夏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强化银川市区域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和综合服务配套功能,加速永宁县北扩东移、贺兰县南融西接、灵武市及三区深度融合步伐,构建“大银川”强势服务示范区。重点布局建设以现代物流、金融、商务会展、软件创意产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以特色旅游、中高档商贸、运动休闲为主的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区,推进产业配套,增强服务功能,强化辐射带动,吸引周边地区及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银川市合理转移和集聚,将银川市建成西部地区最适宜人居、休闲消费的精品城市,面向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开放的国际化服务中心。

——商务会展业聚集发展。在银川市金凤区建设银川中央商务区、宁夏国际会展中心、览山剧场国际会议中心、中阿经贸论坛永久会址,以中阿博览会等重大节会为平台,将银川市建成以文化交流、技术交流、人才交流、能源产业设备选购、产品展示、商务洽谈为重点,融洽谈、展销、批发、出口为一体的区域商务会展集聚区。

——金融业聚集发展。沿金凤区正源北街,围绕金融街,建设金融产业集聚区;在金凤区银川中央商务区,形成金融总部集聚区。

——软件创意产业集聚发展。以银川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做大做强宁夏软件园、国家级动漫产业园、银川高新技术开发区北部高校科技园,扶持801创意产业园发展。

——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银川国际空港、宁夏交通、银川陆港、宁东基地、望远物流等五大物流园区,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高效衔接、协调发展的多式联运物流中心;整合丽景街物流资源,推动原野物流、众一物流、银古物流等物流企业入园,建设大型综合物流信息平台。

——现代商贸业加快发展。巩固发展新华街商贸圈,加快完善万达商贸圈、拉普斯商贸圈,加快建设阅海湾新商圈、银川国际穆斯林小商品交易中心等新商圈。

——特色旅游带加快发展。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重点建设国际穆斯林文化城、灵武国家地质公园、中华回乡文化园二期、艾依河—阅海—鸣翠湖水上运动休闲中心、长河湾生态休闲度假中心、金水园国际休闲运动中心、黄河水车博物馆、贺兰山世界岩画馆、西夏城和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等项目,自西向东布局贺兰山东麓历史文化探秘旅游带、环城市周边休闲游憩带、永宁—贺兰回族风情旅游带,黄河金岸观光旅游带、灵武多元文化体验旅游带。

二、沿黄服务业发展带

充分发挥黄河金岸条件优越、资源要素富集、产业承载空间大的优势,坚持挖掘优势、突显特色、联合协作的原则,由中卫市沙坡头区至石嘴山市惠农区,沿宁夏境内黄河两岸,以滨河大道、京藏高速公路、包兰铁路为连接线,以沿线城市为节点,进一步加密建设公路、铁路干线,通过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服务联动,拓展区域、整合资源,高起点布局发展旅游休闲、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房地产、生产性服务、商务会展、餐饮娱乐、科研创意等产业,构建“沿黄服务业发展带”,打造我区服务业发展高地和服务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在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市、石嘴山市布局建设一批高档商住餐饮场所,改造建设一批符合穆斯林生活习俗的高档次宾馆,使沿黄城市带成为面向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的服务业先导区。在沿线各市、县(区)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大型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提高沿黄城市带生活服务业档次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能源“金三角”地区交通、信息、医疗、社会保障等一体化,努力将沿黄城市带建设成为面向能源化工“金三角”及周边地区的综合服务基地;科学规划黄河金岸房地产业发展,适度建设鄂尔多斯等地高端消费人群生活区、别墅区,支持宁蒙陕甘商贸流通互动,建设面向周边毗邻地区的购物中心,将沿黄城市带打造成为西北地区最富魅力、最具人气、最适宜人居和消费的综合服务基地。

围绕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坚持区域联通、功能互补原则,强化沿线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县城及特色城镇服务业的聚合扩散功能,加速沿黄城市一体化进程,逐步完善以银川为核心,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和服务业发展体系,形成“银吴、宁北、卫宁”三大服务业增长极,对内强化对现代服务业核心区支撑,对外扩大宁夏服务业的辐射能力和吸引力。

——银吴增长极。包括灵武市、永宁县、吴忠利通区、青铜峡市,为首府服务业接续区。以扩张城市规模、提高服务能级为主导,以服务产业组团发展为方向,加快建设银—吴—灵城际快速通道、城际轻轨,形成支撑有力、互补强劲的“半小时经济圈”,加速推进银川市市辖区、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灵武市、永宁县同城化进程,推动银川与灵武、吴忠与青铜峡相向发展,以吴忠为中心,构建与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的服务接续区,共同搭建加强中国(宁夏)与世界穆斯林国家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的国际平台,构建中国向西开放的内陆开放经济区。

挖掘吴忠、灵武、永宁回族穆斯林文化资源,发挥我区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的文化认同优势,加快重大工程建设,增强对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资金的吸引力和服务水平。重点建设中国(宁夏)银川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综合保税区、穆斯林国家劳务培训派遣基地、吴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交易市场;在永宁县扩大以回族建筑、回族饮食、回族风俗等穆斯林文化为核心的旅游景点规模,提升其产品品质和服务品质;青铜峡市围绕新材料、新能源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生产配套服务业,加快黄河大峡谷探险旅游开发,努力将青铜峡黄河大峡谷建设成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

——宁北增长极。包括石嘴山辖区的大武口区、惠农县、平罗县,是我区服务业北向辐射前沿。发挥石嘴山市“宁北工业重镇”、区域内煤炭综采设备、新能源设备、新材料、精密仪器、数控机床等装备制造业技术领先、产业配套能力较强、企业相对集中及毗邻蒙西能源化工基地等要素优势,重点布局建设信息技术、物流、零配件服务、货柜旱码头等生产性服务业基地。加快推进石嘴山、平罗、惠农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密切与鄂尔多斯、包头、乌海、阿拉善的跨区域联系,推进石嘴山与银吴增长极、呼包鄂经济圈的融合互动,发挥包兰铁路、惠农陆路口岸功能,加快发展大宗工业品物流、保税物流。加快建设石嘴山陆港经济区,以承接鄂尔多斯盆地的煤炭化工、机械制造、稀有金属精深加工和新能源装备研发、维护、配套服务为重点,积极建设面向鄂尔多斯盆地的生产配套服务中心。在平罗县重点围绕煤炭采掘、焦化、冶金等产业,建设面向鄂尔多斯的机械维护维修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综合服务配套基地,提高我区为能源“金三角”及周边地区各大型工业基地提供一体化生产性配套服务的能力。

——卫宁增长极。包括中卫市沙坡头区、中宁县。强化中卫市作为我区“西大门”的战略优势,扩大沙坡头、中宁枸杞两大品牌影响力,重点布局特色旅游产业和物流产业。发挥大漠旅游资源优势,深度开发沙坡头、通湖草原、南长滩等精品旅游,建设沿黄城市带“旅游明珠”,打造“中国浪漫沙都”,塑造“宁夏归来不看沙”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打造西部旅游强市。中宁县重点建设“中国枸杞交易中心”,将中宁县建设成为中国面向国内外的“枸杞之都”。依托包兰、宝中、太中银铁路及香山支线机场,大力发展集、运、疏一体化、供应链一体化的大宗工业品物流产业,建设中国西部承东启西物流转运基地和新亚欧大桥物流中转中心,成为宁夏服务业向西辐射前沿。

三、两大特色服务业集聚区

以青银、福银、定武高速等公路及太中银、宝中、银西等铁路为连接线,重点布局推动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配套服务业和凸显宁南山区资源优势的生态扶贫旅游产业,构筑具有明显特色的宁东生产性服务产业、宁南特色旅游产业两大特色产业集聚区,着力形成与沿黄城市发展轴配套衔接、互补发展的组团式服务业发展格局。

——宁东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沿青银高速、盐中高速、太中银铁路等骨干线路,布局建设以能源、化工、新材料运输、仓储、中转和生产配套服务为主的宁东能源化工物流园区,国家能源化工产业配套服务集聚带、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配套服务集聚带、新材料产业配套服务集聚带。向东延伸至盐池县,发挥盐池县地处宁夏 “东大门”的区位优势,在盐池县境内重点建设服务蒙西、陕北、宁东的大宗工业品物流中转基地和农副产品、小杂粮生产加工集散中心,成为宁夏服务业东向辐射前沿。

——宁南特色旅游业集聚区。包括原州区、彭阳县、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盐池县、海原县、同心县、盐池县,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民俗文化产业、劳务产业。依托宁南山区独特的生态、扶贫开发、自然地貌、文化历史等旅游资源,以深度挖掘资源为主攻方向,加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六盘旅游圈开发步伐,构建以大六盘旅游为主体,以彭阳—西吉—同心—盐池红色旅游、泾源—彭阳生态旅游、西吉—海原独特地质地貌旅游和原州区—隆德历史民俗文化旅游为主干的生态优美、自然和谐、特色突出的“宁南特色旅游产业集聚区”。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合作,实现大六盘与甘肃崆峒山、陕西太白山三山呼应互动,创建中国西部“避暑胜地”。提升固原市旅游扶贫试验区知名度及影响力,将泾源县建设成为宁夏乃至西部地区的“生态旅游强县”,将隆德县建设成为关陇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县和全国知名书画县,加快海原县地震遗址博物馆建设。使固原成为我区服务业南向辐射前沿。

第四章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务会展、软件信息、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拓展领域,细化分工,提升水平,降低成本,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融合。

一、现代物流业

加快公路、铁路、航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打通物流通道。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存储配送平台等物流基础设施,围绕发展口岸物流和保税物流,加快形成覆盖全区、辐射周边、通江达海、联结国际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将我区建成新亚欧大陆桥重要的物流枢纽、西部重要的国际化物流中枢和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物流分拨中心。到2015年,全区货运量达到5.1亿吨,年均增长9%,全社会物流增加值达到36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12%以上。

物流通道建设。构建畅通便捷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提高物流效率。建成包兰铁路、宝中铁路、太中银铁路、东乌铁路复线,新建银川—西安快速铁路,积极开展银川至临哈铁路连接线前期工作和惠农陆路口岸与天津港铁水联运项目,增开我区与天津、连云港等港口往返列车,构建银川至兰州、西安、呼和浩特、太原等城市“三小时通勤圈”,加强沿黄经济区与关中、成渝、兰白及环渤海经济区的联系,缩短区域间的时空距离;完善宁东地方铁路网,推动地方铁路与国家铁路接轨和运能配套,加快开展连通能源化工“金三角”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完善区内“三纵九横”干线公路网,以打通断头路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与地方高速公路的连接线、延伸线,畅通我区与毗邻地区的省际交通。完成银川河东机场三期扩建,开通国内所有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的直飞航线,开辟银川至日本、韩国的旅游客运包机,银川至中东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客货运航线,打通宁夏与主要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空中通道。

物流节点建设。加快宁夏国际空港、银川陆港、惠农陆港建设,扩充“三大口岸”功能,争取设立银川陆路口岸出口加工区,开通至连云港集装箱班列。重点建设宁东基地物流、宁夏交通物流、中卫迎水桥物流、中宁物流、海原新区物流、永宁望远现代物流、太阳山物流、固原西兰银交汇中心物流、吴忠现代商贸物流 “九大物流中心”,积极建设综合保税区。发展壮大灵武羊绒、中宁枸杞、固原马铃薯、吴忠涝河桥清真牛羊肉、平罗宝丰清真牛羊肉、吴忠板桥粮油、贺兰园艺、西北农机、德胜汽车、银川家装专业市场等“十大专业市场”。规划建设一批定位明确、分工合理、连接城乡的配送中心和产品交易市场。加大现有商业、运输、联运、物资、仓储等物流资源整合力度,加强区内外物流联系,增强远程物流组织能力,促进物流上下衔接、相互配套。到“十二五”末,形成以银川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为核心,以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四个地区性物流节点为支撑,各县(区)为一般物流节点,互联互通,延伸辐射区内外,与能源“金三角”全面对接的现代物流格局。

物流企业培育。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围绕制造业发展,鼓励制造企业主辅分离,外包非核心业务,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等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组建、培育一批专业化水平高、市场集中度高的大型骨干物流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进驻宁夏,推动物流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联合协作,提高物流一体化和综合服务水平。重点扶持中邮物流、宁夏交通物流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银古物流、众一、长城远通、西部物流、中农金合、佳奇石化等骨干物流企业发展,鼓励储运企业发展配送中心,鼓励连锁店联合组建配送中心。争取在2015年引进、培育5个4A级物流企业、10个3A级物流企业。

物流信息化建设。建设宁夏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并逐步实现与工商、税务、银行、保险、口岸、海关等部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推进电子口岸建设,为物流供需双方提供便捷、准确的政府信息服务。支持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运用仓储、运输、电子等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自动立体化仓库、自动导向车、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装备技术,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先进物流装备设施自动化的广泛应用,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

二、现代金融业

培育完善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期货业竞相发展的多元化、多功能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发展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提高金融业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5%。

完善银行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的银行服务体系。积极引进中信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国内各大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在宁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加快地方银行发展,提高宁夏银行、宁夏黄河商业银行和石嘴山银行竞争力,鼓励支持地方银行跨省区经营,引进包商银行、西安市商业银行等地方商业银行,加强与周边毗邻地区金融合作。着力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农村资金物流调剂中心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消除金融空白乡镇。强力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不断完善小额信贷和个人消费信贷体系。

完善保险服务体系。扩大保险市场,拓宽商业保险服务领域,推进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努力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保险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各类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代理公司。大力开发企业责任保险、企业年金和团体健康保险等新产品。加快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工程保险、统筹城乡发展的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拓展保险投资、保险公估、再保险等新业务。

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发展资本市场融资和债券融资。加快培育上市后备资源,积极扶持和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尽快上市。支持现有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股、可转换债券和公司债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开展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指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申请发行企业债券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加快建设全区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发展政府性融资平台,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融资新机制。稳步发展信托、租赁、财务公司、地方性金融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加快金融创新。大力支持宁夏银行开展伊斯兰金融业务,积极吸引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金融机构和资本进入宁夏。开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全面发展项目抵押、风险基金、创投基金、信托投资、金融租赁、票据承兑、私募股权、质押典当等金融衍生产业,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品质,将银川市建设成为中国伊斯兰金融中心和西部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加强地方金融监管,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加强企业信用信息和企业信用担保平台建设,打造信用宁夏,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三、商务会展业

以中阿经贸论坛、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节、园艺博览会等特色精品会展为平台,大力发展商务会展经济,形成以经贸、文化、旅游等为主的会展经济格局,把银川打造成中国国际穆斯林商务会展中心和西部重要的商务会展中心。

积极发展商务服务。加快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中介、经纪代理、市场调查、设备租赁等商务服务业发展。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高端事务所、中介机构,引导具备条件的专业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形成一批服务品牌,提高商务服务整体水平。加快建设银川中央商务区(CBD),启动建设市级商务区,打造商务集聚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网上洽谈交易。加强行业规范和自律,推动中介市场规范发展。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进一步加大会展基础设施力度。完善现有会展场馆配套设施,提升综合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国际博览中心,打造国际化的会展平台。办好中阿博览会,打造国际会展知名品牌。高水准办好宁洽会、香港宁夏文化周、文博会、园博会、房车节、服饰节等“六大节会”和沙漠摩托车旅游节、黄河金岸国际马拉松及自行车大赛等会展节庆活动。加强同国家部委的联系与合作,争取更多的全国性和行业性会议在我区召开。进一步提高会展承办水平。积极策划举办大规模、高水平、有特色的会展平台及会展活动,吸引国内外大型会展企业落户宁夏及其活动在宁夏展开,培育发展大型专业展览公司和会展企业,提高展前、展中和展后的配套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推动会展经济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化发展,把银川市建成中国西部商务洽谈、产品展示、技术交流、设备选购的新兴会展中心。积极创造条件,主动承揽全国性文艺汇演、体育赛事、大型论坛和专业展览,以会展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交流融汇。

四、软件信息业

加速构建技术先进、实用方便、安全畅通的信息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制造业实用软件开发和信息化建设,开辟中东等特色服务外包市场,建设宁夏综合信息平台。到2015年,实现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软件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培育3家—5家5级、10家以上3级通过CMMI认证的具有国际服务外包资质的企业,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乡乡都有信息服务站,村村配有信息员。

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以主要工业园区为依托,加快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以信息化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重点支持新能源、装备制造、仪器仪表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软件产品的开发利用,以信息化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制造和数字化管理。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在线支付平台和行业性数据库。鼓励发展移动通讯、数字电视、网络设备、汽车电子、手机动漫、呼叫管理等信息产品。

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新一代网络、IP骨干传输网建设,提高大容量信息化网络覆盖率、利用率和可靠性。优化网络布局,推动电信、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向农村延伸,扩大信息网络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农村IPTV用户,实现行政村信息网络全覆盖,推进城市IPTV平台建设,以银川为中心,率先建设沿黄城市信息同城化平台,着力打造“数字宁夏”。

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坚持引智与引资相结合,采取多元化、高强度投资方式,加快宁夏软件园建设,努力把宁夏软件园建成软件产品开发、销售、创业孵化和人才培训“四位一体”西部重要的软件园区。制定最优扶持激励政策,形成政策“特区”,增强“洼地”效应,吸引国内外大型软件企业、高层次软件开发营销人才参与我区软件信息产业发展。鼓励支持企业加大应用软件开发,加快形成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医疗、矿山开采、机械制造等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软件三大产业群和优势软件产业链。加强地质勘测信息装备建设,积极发展地理信息产业。

优先发展服务外包业。依托银川软件园,加快筹建银川服务外包基地(创业园),打造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服务外包发展平台。细化深化专业分工,鼓励区内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外包,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支持重点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供应链业务外包和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业务(ITO)的服务水平和承接能力,培育一批骨干服务外包企业。积极参与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拓展发展空间。引导企业实施差异化发展,重点开辟中东、阿拉伯国家和地区服务外包市场。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办学,支持鼓励区内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增设相关专业,加大服务业人才特别是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力度,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支撑,形成产业链、技术链、学科链和人才链的有效互动对接,缓解服务外包人才紧缺难题。

五、科技服务业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检测和知识产权服务,加强产学研、技术、市场与资本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科技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十二五”期间,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开放协作、与我区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效益良好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提高研发机构服务水平。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为重点,搭建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平台,积极吸引国内创新资源并促成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并完善研发产业链,推进科研和技术服务机构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围绕“五优一新”等产业集群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开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现代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大幅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科技服务水平。

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扩大科技领域对外开放,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创新机制,鼓励发展企业研发机构和民营科技服务企业。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面向企业,为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信息传递、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加强大型科学仪器、科技信息网络、科技文献、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5大科技资源平台建设与共享。建立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政策和机制,实现科技资源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协作共享,全面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益。

第五章  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以提高服务科技含量、规范服务环境和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一、特色旅游业

强力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使文化旅游业发展成为宁夏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宁夏打造成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独具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68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年接待旅游人数超过1600万人次,旅游入境人数和过夜人数大幅增加,游客平均停留日期明显延长。

打造旅游品牌。进一步加大“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旅游主题形象的宣传,深度开发“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文一景”(回族穆斯林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江南景观)等特色旅游资源,凸显特色文化优势,构建黄河文化旅游带及塞上回族文化旅游、六盘山红色生态、贺兰山西夏文化旅游 “三大板块”,打造江南水乡、雄浑大漠、回乡风情、西夏文化、长征圣地、产业文明、丝路古韵、绿色生态 “八大旅游画卷”。对内以沙湖、沙坡头、黄沙古渡和中华黄河坛等景点为主,突出沙水结合的特色,塑造“宁夏归来不看沙”的沙漠生态游品牌和黄河文化游品牌;对外以中华回乡文化园、纳家户民俗村、国际穆斯林文化城、同心清真大寺等景点为主,突出回族穆斯林文化优势。

提升旅游品质。加大重点文化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旅游通道、交通标识、接待设施、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食、宿、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功能。拓展旅游业态,在提升观光旅游品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城市游、休闲度假游、探险游、文化游、生态游、乡村游、红色游、工业游、节庆会展游,积极开发阳光沙疗、冬季滑雪游等新产品,逐步实现由观光游向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游过渡。增加A级景区数量,力争使青铜峡黄河大峡谷、须弥山石窟、水洞沟遗址、六盘山景区进入国家风景名胜区,统筹建设好须弥山丝路文化旅游景区,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着力打造以“一带三板块”文化旅游景区为主的区内精品旅游线路。推进旅游业标准化建设,规范旅游服务管理,提高全行业服务质量和旅客满意度,推广旅游网络信息化发展。加快旅游星级饭店建设和国际旅行社培育,加大宁夏特产、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等旅游商品、纪念品研发和市场拓展。重视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

培育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区旅游资源开发。引导支持区内旅游企业整合,加快组建宁夏旅游集团公司,重点培育收入过亿元的大型文化旅游企业,实现旅游业集团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中小旅游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本地旅游企业在国内外开展连锁经营;支持和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和各类资本依法投资我区旅游项目。

扩大旅游开放。依托丝绸之路、古长城等共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要素,加强宁夏与陕、甘、青、蒙毗邻省区及长城沿线省区合作,打造“丝路之旅”、“西北风情”、“万里长城”等精品旅游线路;依托回族穆斯林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宁夏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旅游合作,开辟跨区域、跨境旅游线路,完善旅游服务网络,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共荣,拓宽国内外旅游市场。

二、文化产业

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逐步推进文化产业成为我区支柱产业。到2015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5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10个。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管办分离、政企分开,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加大文化企业改革力度,全方位支持文化企业自主创新,鼓励文化企业、艺术团体、科研院所联合挖掘和开发民间艺术。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做强做大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报业传媒有限公司、宁夏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宁夏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集团多业发展、外向发展。积极推进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等文化企业上市。支持有条件的动漫制作公司、文艺团体、广告公司、中介咨询公司等中小文化企业联合发展,形成一大批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支持文化投融资公司做强做大,探索通过文化项目、版权质押等方式为文化产业提供融资服务,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引进国内外优质文化产业集团参与我区文化市场开发和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加快文化市场建设,重点改造新建银川西塔艺术品市场、银川文化城、石嘴山奇石交易市场、隆德书画市场等专业文化市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促进文化与旅游强力融合,构筑一纵三横“王字型”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建设以永宁、利通区、同心、海原、西吉、泾源为主的回乡特色文化产业带;以贺兰山东麓沿线西夏博物馆等为主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沿黄城市和景观为主的黄河文化产业带;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同心红军西征纪念馆、盐池边区革命纪念馆等为主的红色文化产业带,形成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带文化的良好发展格局。

大力发展演艺产业。引入国内外大型演艺集团、文化公司参与我区演艺市场发展,创作、包装一批宁夏独有的品牌演艺节目。加快回族系列剧目开发,努力打造文化精品,形成品牌。实施精品带动战略,扩大《月上贺兰》、《花儿》等高雅精品剧目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发展都市演艺娱乐业,支持宁夏歌舞团、秦剧团、话剧团、文化馆、县级剧团及民营演艺公司以宁夏坐唱、花儿、夏剧、地方方言等为内容,开发雅俗共赏的演艺作品,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支持西海固作家群创作更多的文学精品,鼓励宁夏优秀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搬上荧屏;发挥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认同优势,开发专场阿拉伯风情演艺节目,使国内外游客不出国门领略异域风情。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支持沙坡头、沙湖、中华回族风情园等旅游景区建设开放式演艺剧场,突出宁夏特有的山水组合、回族穆斯林文化,打造 “沙海幻影”、“天方夜谭”等大型节目,使之成为享誉中外的宁夏品牌。

扶持发展创意产业。加强文化与创意产业结合,重点发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动漫作品、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穆斯林服饰设计、广告策划、媒体包装、影视制作、文艺创作等创意产业,探索发展衍生产业。发挥CCTV新科动漫频道银川制作基地作用,积极推进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扶持原创作品研发和优秀动漫企业发展,加强宁夏与其他省区广播影视的互动和联合,支持以回族文化、西夏文化特色为主的动漫产品推介,培育创意产业品牌。

三、房地产业

坚持规范市场与科学发展并举的原则,积极促进房地产业投资增长,稳定住房价格,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引导合理消费,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到2015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4平方米以上,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19%,将沿黄城市建成西北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加强土地等政策调控。强化各级政府稳定住房价格、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责任。引导房地产企业投资从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市场流向普通商品住房市场。严格执行中央稳定房价的政策措施,引导合理住房消费,稳定住房价格。强化土地市场管理,发挥土地调控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核心作用。优化土地供给结构,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大力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加普通住宅的开发规模,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宅、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供应量,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限制。套型建设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宅占新建住宅总量的70%以上。引导小城镇开发绿色健康的普通住宅小区。在黄河金岸灵武临空经济区、银川市适度开发中、高档住宅小区、别墅区,建设主题化、高端化的能源“金三角”居民生活栖息城。通过在土地供应、住房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引导市场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住房需求。

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房地产开发、建设、销售、交易、租赁等市场,加快房地产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公开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和市场交易信息,深度开展房地产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有实力、有信誉的房地产企业强强联合,做大做强;引导小型房地产企业向从事房地产关联产品的生产经营的企业转型,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建立房地产景气指数、市场预警体系和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分析披露房地产市场信息,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健全完善住宅产业化技术标准和政策体系,引导房地产业向“小户型、高品质、低消耗、全装修”的发展方向转型,完善房地产市场监管、商品房销售价格备案和明码标价制度,规范商品房开发和销售行为,严厉打击捂盘惜售、囤积居奇、哄抬房价等不法行为,健全规范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活跃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促进住房梯次消费,加强房地产市场流动性。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加强房地产金融业务管理,规范发展物业服务。

四、商贸流通业

坚持改造、新建、补足原则,进一步提升档次和品味,改造优化传统商贸业、提档扩容住宿业、培育壮大特色餐饮业,面向能源“金三角”等周边地区、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提供专业化、精品化的服务,推动商住餐饮业加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

大力发展清真菜肴食品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以清真菜肴产业为龙头的清真餐饮业。加大清真餐饮“老字号”名店、名食、名菜整理、保护、开发和推介力度,引导和支持清真餐饮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提高清真菜肴影响力,形成全国知名的清真菜系。支持本土民族餐饮名店开发全羊宴、全鱼宴、土豆宴、红枣宴等清真系列宴。继续开发散布在民间的传统清真菜肴,以清真菜肴和清真食品为主题,培育清真餐饮的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强化品牌效应。加强宁夏清真食品认证中心建设,成立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国家研发及设计中心,全面提高宁夏清真产业的品牌优势。按照城市功能分区,规划建设银川世界穆斯林清真美食城等重大项目,重点在银川、吴忠、固原、灵武、永宁、同心等市县城区及旅游景区集中培育有一定规模的清真特色餐饮街(区),吸引清真餐饮、食品名店进入,提高回族饮食文化传承力。

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加快推进阅海湾新商圈、万达商业广场、拉普斯商业中心、银川国际穆斯林小商品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建设世界穆斯林商业街。大力培育商贸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知名商贸企业,鼓励华联、国芳百盛、世纪金花等国内知名商贸企业扩大在宁夏的市场份额,活跃中高档商贸市场,建设面向鄂尔多斯能源基地等周边地区的购物目的地。在主要城市、县城加大商业中心街区建设,培育一批品牌商业街区和民族特色商业街区。以超市、便利店为重点,大力培育和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商业销售网络。合理规划建设特色农产品、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物制药等专业批发市场,建立新型农业生产资料营销体系。引导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向城乡居民社区发展,推进农村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形成城乡一体化流通网络。

提档发展住宿业。分档次发展各类饭店,加快建设高星级饭店,改善提高中低星级饭店质量。优化宾馆建设用地政策,重点提升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五市及重要景区住宿业档次和特色化、精品化服务,积极发展四星级以上饭店,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服务环境;大力发展快捷商务型饭店、休闲度假型饭店、主题饭店、公寓式饭店,“十二五”末,建设8家以上五星级饭店。旅游中心城市和重要景区至少要有1家五星级饭店;围绕银川中央商务中心、黄河金岸银川段和旅游中心城市,新建一批四星级饭店;主要旅游县城和景区服务基地,力争都有2家三星级以上饭店,加快改造和建设大众经济型饭店,实施农家乐标准化建设。在星级饭店、旅游景区内配套穆斯林客人礼拜设施,提供特色化服务,切实改善旅游休闲、商务洽谈住宿条件。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加快传统商贸流通场所改造,积极发展现代电子商务。继续实施“三便民一推动”工程,实施商业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工程,加快商贸流通业改造步伐,提升传统商业经营水平。推进网络信息进商店、进商场工程,积极发展网上商城,支持各类商贸经营场所配备无线射频、商品库存管理系统,推进连锁经营信息化,提高网上消费比例。

第六章  完善延伸公共服务业

按照以人为本、普惠公平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深入推进以社区服务、教育事业、文化体育事业等为主的公共服务业,切实提高服务社会、保障民生的能力与水平,促进发展改革成果全民共享。

一、社区服务业

加快便利店、超市、餐饮、邮政、托幼、医疗、保健、教育、健身、文化、维修、美容、安保、物业管理等社区配套服务业发展。以社区为主要载体,发展以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病患服务等业态为重点的家庭服务业。加大社区服务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标准化社区建设。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推进宁夏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步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流配送连锁等方式,加快社区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社区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提高社区整体服务水平。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加快农村公益设施配套,着力提高农村社区服务标准,促进社区服务业向农村延伸。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发展社区服务业,积极构建政府扶持、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现代化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到2015年,城市社区基本实现每个街道拥有一个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居委会拥有不低于4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站;所有农村中心村社区拥有不低于2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用房;90%的城镇社区、40%的农村中心村社区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80%以上的城市社区实现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

二、教育事业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育优质资源配置,把工作的重点向薄弱学校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地区教育差距,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强化职业教育,重点加强实训基地、特色专业建设,提高就业竞争力。加强和创新民族教育,重点培养阿语翻译、经贸和法律方面的人才,为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提供人才支撑。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和高等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机制。到2015年,小学、初中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90%和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

三、医疗卫生事业

推进医疗卫生、药品流通和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分类管理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整合医疗卫生资源,稳步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公共卫生资源比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网络,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传染性疾病防治网络进一步健全。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为、服务质量和药品市场的监管。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城乡医疗卫生合作机制。实施新一轮农村改厕工程,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大力开展预防保健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5%,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公共健康卫生体系全面建立的新格局。

四、文化体育事业

实施“文体设施建设工程”。完善自治区及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的文化体育设施,在全区22个县区改造新建县级电影院、文化馆、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地方文史馆等文化载体,提高城市文化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在小城镇建设功能齐全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民文化大院、民间大舞台,继续实施“文化服务进农家”惠民工程,切实形成富有宁夏特色的城乡文化发展格局。实施“体育下乡工程”,在城市主要街区、农村中心庄点集中布局建设一批健身运动广场、篮球场、农村文化俱乐部、乡村农家书屋。加大对地方文化团体、城乡各类文化大院、民间艺人、民间团体的支持力度,鼓励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责任意识

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用抓工业和抓项目的思路、方法和魄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推进工业与服务业两轮驱动、协调发展。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领导,自治区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各地要加快推动服务业发展,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工负责、上下互动的工作机制。

二、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发展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对宁夏服务业发展的投入,逐步扩大自治区扶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快开发适应服务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加大对服务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扩大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范围,扶持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示范工程和重点企业。对旅游、文化、社区服务、科研机构转制以及安置失业人员较多的服务业企业,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力度。以沿黄经济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吸引外资企业投资服务业领域。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新格局。

三、完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

加快形成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除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之外,一律不得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外资、民间资本开放。实行更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在土地规划和调控中适当增加服务业发展用地。实行价格扶持和规费减免政策,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用水、用气、用热价格基本实现与工业同价;加强服务业发展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四、实施标准化、品牌化战略,培育领军企业

加强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在现代物流、信息、商贸、旅游、餐饮、商务等领域积极推行服务标准化;加紧建立服务业从业资格标准体系,逐步推行服务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制度。在全区服务业企业中选择主业突出、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强的大型企业,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高成长性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加快实施服务业品牌发展战略,着力培育一批有地方特色、有影响力的服务商标。以品牌服务企业为核心,整合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服务企业,发展领军服务业企业集团,鼓励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促进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建立,提升服务业整体质量水平。

五、坚持项目带动,促进产业聚集

进一步加强服务业重大项目谋划,保持服务业重大项目有效接续和梯次跟进。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动态库并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促进全区服务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学习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围绕优势产业和潜力产业,规划建设一批服务业聚集区,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组团发展、形成规模。

六、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

抢抓中阿经贸论坛和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带来的新机遇,大力实施服务业对外开放战略。精心筹划,推出一批旅游、物流、房地产、卫生、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大型服务业项目,吸引外商投资。深化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在旅游、金融、物流、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引入服务业竞争机制和管理技术,加快服务业发展,增强服务业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通过产业融合、市场开发和人力培训等多种途径,在服务业领域开展长期深入的合作,推动能源化工“金三角”和呼包银榆、陕甘宁革命老区等重点区域服务业功能互补、协调发展,提升我区服务业整体竞争力。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优势企业走出宁夏,到境外投资创业,提高宁夏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七、强化目标考核,确保规划实施

围绕本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建立和实施服务业发展目标考核制度,确保服务业发展取得实效。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相关部门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掌握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研究制订服务业考核方案,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全面评估,提出相关对策措施,确保规划切实有效地实施。自治区统计局要加强对各地、各相关部门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指导,建立和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提高服务业统计的科学性、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为动态调整和修订规划提供依据,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张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