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我们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走来,那时候,权力全方位介入经济活动,三尺之法沦为了“治之具”。今天,我们正在通往“法治经济”的路上,我们期待“从人治走向法治,从身份走向契约”能够融入中国市场经济的每个细胞,我们更期待它能够成为国人普遍的精神信仰。 资料图片:安徽淮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人员办理企业登记注册业务。(图片来源:陈彬/东方IC) 市场经济从来就是带有“自私”原罪的。我们的先人对于商业和商人一直深怀芥蒂。因为他们对于市场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人性抱有一种深深的怀疑。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也坦言,市场经济中的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 经济学承认人是自利的,但不赞扬这种利己性。所以,西方人才努力给市场经济设置了两道“关卡”:信仰和法治。毫无疑问,一个稳定的市场经济,离不开法治。没有法治,也就没有市场经济。 遗憾的是,一些地方治理者却总是抱着审批权死死不放。盖着红印章的红头文件,遍及百姓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普通民众眼里,它们通常是代表着公信力的可靠凭证。但当带有“油水”的公章不慎滑落在没被阳光照亮的缝隙里,就可能被滥用为损害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的工具。 “法治经济”的对立面必然是“人治经济”。而“人治经济”长此以往,必然会走向“腐败经济”。因而,要确保法治的有效施行,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 其实,我们从来就不缺法,现有法律的问题也不在罪名太少,而是在于既有规定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权力的过度干预下,现行的法制,正面的作用被严重压制和缩小了。“人们痛恨的不是腐败,而是痛恨自己没有腐败的机会”,细细想来,这句话其实道破了权力与腐败的本质关系:权力滋生腐败。 因而,建设法治经济,先得打造法治政府。李克强总理也指出:简政放权是反腐倡廉的“釜底抽薪”之策。 这一年,中央政府以“自我动刀”为出发点,有时波澜壮阔,大刀阔斧,18万官员落马,13万个协调机构被砍掉;有时“润物细无声”,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寿终正寝,需报国务院部门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60%左右…… 经济学家认为,产权的清晰,交易费用的降低,是资源配置走向“帕累托最优”的双前提。而这两者的实现都需要法治来保驾护航。 我们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走来,那时候,权力全方位介入经济活动,三尺之法沦为了“治之具”。今天,我们正在通往“法治经济”的路上,我们期待“从人治走向法治,从身份走向契约”能够融入中国市场经济的每个细胞,我们更期待它能够成为国人普遍的精神信仰。(周姗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