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以概括为“9-8-5”: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9大特征,用8个“更加”为新常态下的政策思路定调,并为2015年经济工作提出5大任务。 “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大,部分经济指标不甚乐观。1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增长仅为1.4%,创2009年11月以来最低,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下降2.7%,连续33个月下滑。在市场惯性的作用下,经济增速有可能进一步放缓。围绕什么是经济新常态的确切内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以及产业形态、生产要素、市场竞争、资源环境、化解风险、宏观调控等9个方面给出了权威解释。 在需求层面,消费由模仿型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供给创造需求”的政策主张被逐渐接受;传统产业投资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的技术、产品、业态和商业模式的投资空间巨大,关键在于创新投融资方式,如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外经贸交往中“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发生,今年个别月份已出现资本净输出,而明年很可能成为我国资本净输出元年。 在供给层面,传统产业陷入产能过剩,兼并重组风起云涌,而随着生产的小型、智能和专业化,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业态出现;以廉价劳力为特征的“人口红利”减弱,增长驱动力转向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特征的“人才红利”;资源约束加大,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倒逼人们转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在政策层面,市场竞争由抢占市场份额和“价格战”向质量型、差异化转变,需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经济调整期,企业负债率高和资产泡沫风险可能会出现,防范局部风险冲击社会稳定仍是政策着力点;逆周期调控有利于为经济增长“托底”,但边际效果越来越弱,需要发挥市场力量实现出清,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观察经济运行,不仅要看短期经济指标波动,更要判断中长期趋势变化。虽然表面上经济增速在下台阶,但其背后无论是需求、供给还是政策要求层面,已经发生了积极的新变化。这表明,经济发展正面临战略新机遇;如果能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望迈上新台阶。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更宽广的时空视角上审视“新常态”,特别用了8个“更加”,强调满足新需求、挖掘新动力、引导新预期,用好战略新机遇。 中央对于2015年的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仍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不变。所谓“稳”,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不滑出合理区间的下限,防控风险,稳住社会大局;所谓“进”,则是在改革和结构调整上大踏步迈进,包括培育新的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目前遇到的难点恰恰在于把握“稳”和“进”之间的平衡。 破解“两难”困局关键靠改革开放。2015年是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如果能在“稳”的基础上“进”的步子更大,有可能开启新一轮更长时间的景气周期。 在具体政策上,一是更有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预计2014年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2013年增加1500亿元,赤字率有望稳定在2.1%左右。政策更有力度意味着在盘活财政存量上下功夫的同时,要允许赤字率有所提高。 二是松紧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截至今年10月底的M2增速为12.6%,低于年初的13%预期目标。虽然宏观货币政策“不松不紧”,但加强微观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银行“惜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较突出。明年松紧适度意味着各项政策之间协调性将有所改善,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把钱“放”到刀刃上。 三是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改革效果立竿见影,能极大释放统一大市场的潜力,应优先推进。 四是奔着问题推动国企改革。国企改革敏感度高,操作层面上存在不同思路相互牵制,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而会议提出的“问题导向”思路指明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改革进程也有望继续提速。 五是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剩余贫困人口的分布越来越碎片化、隐性化,对后续扶贫政策和手段的指向性和灵活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简而言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新常态9大特征解决了对经济下行“怎么看”的问题;而8个“更加”和5大任务则回答了“怎么办”的疑问。随着改革红利逐步释放,经济将由过去的“高增长、不均衡”进入速度稳定、质量和效益持续改善的“大稳定”阶段。(郭洪海、孙笑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