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判2015改革大势:把改革纳入法治轨道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1-14 14:38 来源: 瞭望
【字体: 打印本页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正带来四大积极变化。

    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速度、面貌及前景正悄然改变,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二是改革步伐放缓、改革主体错位、底层支持者减少、改革者疲软、改革攻坚决心不大的困境和难题正逐步破解,改革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是国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决策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使我国社会正在凝聚形成和壮大改革的正能量;四是改变和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并展现了光明的前景和发展路径,这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能力、魅力、领导力。

    回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来的历程,业已形成了以下成功经验:包括把改革与立法决策有机结合起来,把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把改革与反腐败有机结合起来,把改革与解决我国社会根本顽疾有机结合起来,把改革与坚持问题导向有机结合起来。纵观这一年多来的改革,改革都是抓住重大问题来攻坚。通过解决问题来推动改革、深化改革,让改革的体制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民生红利。

    在看到改革积极面的同时,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也面临着需要破除的阻力。

    其一,贪腐分子对深化改革的顽强阻击和对抗。过去30多年改革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转型、转轨的制度漏洞中,滋生了贪腐分子。这是改革的阻力之一。

    其二,已形成的既得利益者在享受改革红利同时又在阻止改革。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7·23”讲话中指出要打破利益集团的藩篱,涵意极深,实质是对我们的告诫。既得利益集团害怕改革剥夺其已获取的利益,所以会想方设法反对深化改革。

    其三,领导干部的观念、“官念”与深化改革要求不相适应。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现实中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突出。尤其是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后,有些领导干部“做事”的积极性大减,影响了改革的推进。

    其四,领导干部决策方式、工作方式及生活方式与法治要求不适应。对一些领导干部而言,法治思维、法治理念还没有变成其“官念”,过去习惯的“文件决策”、“文件拍板”短期内还难以得到根本转变,这在深层次上阻碍了改革。

    对于未来,一要继续强化党对全面改革的领导,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不论遇到多大的阻力、困难都坚定不移改下去,沿着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干下去。

    二要加大反腐的力度和强度。反腐力度的弱化或是停滞不前,实则是丧失改革的主体力量和支持力量。但反腐,要与法治反腐、制度反腐相结合,以此来拓展党的执政资源,唤起改革支持者千百万。

    三要全面推行法治建设、法治教育,把改革纳入法治轨道。我们必须承认,过去改革和法治建设一度滞后,所以,必须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依法治国,树立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把改革纳入法治轨道,在保证改革成功的同时,使法治成为领导干部的“官念”。

    四要强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造就能打硬仗、胜仗的干部。毛泽东同志说,“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要按四中全会决定第七部分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工会议讲话精神,强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造就一支能打胜改革攻坚战、坚持依法治国的干部队伍。(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 祝福恩)  

责任编辑: 郭晓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