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通缩预期“自我实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2-26 09:4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近期,在我国CPI持续回落至1.4%,PPI连续33个月下降的背景下,不少机构警告,中国陷入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通缩局面。当然,个别观点未免有些渲染过度,甚至不排除唱空中国的意图,但是这也提醒决策层,需要高度警惕通缩的压力。

    有学者日前撰文认为:“通缩离我们已经很近了。”理由有二:一是当前巨大的货币、信贷存量被过剩产能、无效投资以及非实体经济的高回报领域大量挤占,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领域、具有流动性的货币资金其实相对不足;二是外汇占款减少导致基础货币的投放减弱,银行吸存能力和放贷能力下降,导致货币总量呈现下降趋势。

    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物价至少出现连续3至6个月的负增长,才能被定义为通缩,目前中国的CPI还处于正增长状态。尤其是通缩表现为物价持续下跌影响到消费,消费不振又阻碍了经济增长,但当前物价下跌是供给端造成的,比如国际油价下跌、电商降低商品成本等,并非百姓消费需求低迷所致。

    从这些争议可以看出,中国是否陷入通缩,各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不过通缩的风险也确实迫在眉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各界对中国出现通缩局面的担心日趋严重,很可能会助长这种趋势,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正因为如此,决策层需要积极出台举措应对和管理通缩预期。此前,在评判中国经济是否处于合理区间时,一个重要指标是CPI增速没有超过上限,现在看来,CPI增速也需要设置下限。经济增速换挡期既可能遇到通胀的风险,也可能面临通缩的风险,所以需要根据情势变化做出政策调整。

    最近来看,央行也正在行动,适时调整货币政策。从去年11月21日到今年2月4日,央行先降息后降准。此外,为缓解春节前惯常的流动性偏紧,央行还采取了一些措施,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这些举措符合市场的预期,传递了未来的货币政策会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的信号。

    除了货币政策,还可以在供给层面有所作为。比如推动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过剩的产能不是简单地压缩、淘汰了之,而是通过转移到海外有需求的地方,实现双赢。还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激活上下游的产业链和需求链。最近起步的丝路基金,就给外界以较大的想象空间,此外,还有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都可能带来中国海外拓展的良机。

    应对通货紧缩,拉动内需方面也还有不小的空间。比如针对房地产行业一些不合理的行政限制,可以简政放权、激活市场等改革手段去除,保障真实的市场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继而让该行业的上下游有喘息的机会。此外,还可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毕竟中西部与东部、农村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差距还很大,有很多功课要做。

    昨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要求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目前纳入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57项已开工建设,27项拟于今年内开工,其余的要抓紧前期工作,条件成熟的应尽早开工。这些重大工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不仅关乎民生福祉,有益区域协调发展,还对当前稳增长、防通缩有重要意义。

    只有各部门多措并举,各地方协同发展,各主体奋发有为,才能在通缩预期“自我实现”之前将其瓦解,让中国经济企稳反弹,进而行稳致远。(田享华)

责任编辑: 林巧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