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降费:休养生息的惠民大礼包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2-26 10:37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春节后中央政府送上羊年首个减负惠民的政策大礼包。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前期国家已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的减税降费力度。在政策具体设计上,对企业所得税、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征税、失业保险费等都有明确的数字化减负规定,仅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这一项减费措施,每年将减轻企业和员工负担400多亿元。

    从历史上看,每一个开明的中央政府无不把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作为治国理政的首选。春秋时期,晋文公为图霸业,曾提出“薄赋敛”的政策。后齐国上大夫晏婴也力主“薄赋”,强烈反对统治者“斩刈民力,输掠其聚”的横征暴敛行为。及至东汉,更有班固《汉书·昭帝纪》记载:“海内虚耗,户口减半,霍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此次减负惠民政策大礼包的发放,是中央政府审时度势的开明之举。一方面,新常态下需要不断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生存余地亟待保护,而面广量大的小微企业更需要政策眷顾。此时减税降费正当其时。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复苏企稳最终是要靠创新驱动,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保护全民创业的积极性,扶持创业项目,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发展经济的新引擎,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久之计。

    再从此次中央政府出台减税降费的宏观调控思路来看,是要坚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在两个方向出手,一是围绕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新引擎,以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改造传统引擎,加强定向调控,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用减税降费鼓励创业创新,带动社会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二是推进包括重大水利工程在内的公共设施建设,扩大有效投资需求,推动结构调整和相关产业发展。

    而统领这两个方向的抓手,是更加有力的积极财政政策,即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的政策信号,“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加力增效。”

    对此,李克强总理在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作了精辟的解读。他说,过去我们讲积极的财政政策,传统思路就是扩大财政赤字,拿出钱来搞投资,这些措施当然还是需要。但必须明确,要让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有效,必须在“给小微企业减负”方面做好文章。

    可以理解为,既要财政投资,又要减税降费,这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两翼”和“两轮”,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可以想像得到,减税降赋所释放的强大的“冲击波”,如果千百万劳动者都能投身到创业创新的大潮中,就像羊群奔跑在广阔的草原上,无拘无束,就会勃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扩张力,这正是中国经济的活力、韧性所在。

    需要强调的是,此次中央政府出台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的政策,是以前瞻的战略眼光,“蓄水养鱼”,欲取先予。短期内看,为企业减免税负可能会暂时减少财政收入,财政要过紧日子,三公经费可能要进一步压缩。但从长远来看,别小看减税降费的作用,它是在雪中送炭,雨中送伞,可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可能会救活好多企业,让它们熬过冬天,存续下去,为国家涵养税源。也有利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让千千万万个小业主从国家减税降费中得到实质性的收入增长。

    过去我们常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可是我们未尝想过,如果小河干涸,税源枯竭,何来大河有水,国家财力强大?在经济面临“三期叠加”的当下,该是用反向思维来厘清“大河”和“小河”的关系了。只有当企业兴旺、全民创业勃兴,国家才能积聚起丰沛的税源,才能堆垒起丰厚的财力。所以说,此次减税降费政策的出台,不仅仅是权宜之计,更是安邦兴业的长久之策。

    当然了,好政策还需要“好和尚念经”,减税降费政策最终能否奏效还得看地方政府执行的力度。其实,中央政策去年就为小微企业一次次出台减免税负的政策措施。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微企业户数达到246万户,共计减免税额101亿元,政策受益面达90%;享受小微企业减免增值税、营业税优惠的有约2200万户纳税人,共计减免税款511亿元,其中减免增值税307亿元、营业税204亿元。三大税种合计,2014年小微企业共减免税款612亿元。但从检查结果看,一些地方实际效果和预期仍有差距,中间还有“中梗阻”,使优惠政策打了折扣。

    在当下地方财力紧张的情势下,减税降费也许会让地方财政进一步趋向捉襟见肘,但此时也更需要强调严格的财税纪律。应当建立强有力的问责制度,中央政府应派出得力的督查组,对减税降费政策进行专项监督检查,让好政策释放出好效果,真正让减负惠民政策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一个小微企业,落实到每一个创业者。

    现在就要看地方政府的大局意识了,要把政策甜头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地送到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手里,把中央政府的好政策化为和煦的春风。(蔡恩泽) 

责任编辑: 林巧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