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篇:放开民营银行的逻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3-05 11:56 来源: 经济观察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开放民营银行的呼声早已有之,而民间资金多年来一直被压抑着,以高利贷、地下钱庄、资产管理公司等形式默默生存。经济观察网专访了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问:你认为政府为什么选择放开民营银行?

    郭田勇:从政策上来讲,中国的金融市场是要不断开放的,经济市场化改革和降低银行准入这两件事情要同一时间往前推。目前来看,我国经济市场化推进得比较快,那么降低银行准入,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这也是同步需要做的。在政策上这个方向也没有问题,而且前五家民营银行目前看来进展比较顺利。

    当然,五家民营银行的审批也对全国各个地方,包括地方的一些政府部门、民间资本,起到了点燃性的作用。银行业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但它也应当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银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外部性的风险。我们只要能够保证批准的银行能够达到资本充足、风险可控的要求,并且这些风险弥补措施比较充分;只要有了这种基础,开放更多家民营银行,我觉得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问:放开民营银行之后,会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尤其是在短期内,比如说在今年或者是在更短的时间内,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哪些影响?

    郭田勇: 因为方向上没问题,这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提升银行业的竞争力、深化改革、开放民间资本等目标的实现有正面的推动作用。

    金融市场的作用就是服务于实体经济,像阿里等民营银行也是全国的大数据互联网中心,相对于传统银行,民营银行在服务措施和服务手段上都有很大提升。所以说,只要是银行本身可以做到风险可控,我们相信它所带来的效益,肯定都是正面的。

    问:大幅度开放民营银行对于我国传统银行,可能不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吧?

    郭田勇:这并不一定。当初加入WTO时外资银行要进入中国,咱们都说狼来了,但接下来反而对国内现有金融机构竞争力有明显的提升。你可以设想,如果中国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只有四大国有银行,没有其他银行,那银行业肯定是更差,不会更好。只有开放市场,让更多的新型机构进来,才会带来很多的新东西,真正使金融机构水平得到提高。这已经是从改革开放直到现在30多年来证明的根本道理。

    问:开放民营银行,也有可能带来哪些风险?

    郭田勇:风险主要是银行本身经济上的,现在我觉得,收益是远远大于风险的。银行业风险主要是外部性的,万一出问题,会带来公众、社会稳定方面的威胁。不过,我们的银行业从监管上,银监会的开放上,肯定不是说每个企业想办就办,一定会在准入上有要求,比如资本实力、业务相关性等等。另外一方面,民营银行的风险也可以由保险公司来化解。从目前这个情况来看,我们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风险。(记者 孙琦子)

责任编辑: 方圆震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