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将让经济触底反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4-16 10:0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称,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这个消息结合几天前CPI、PPI处于低位的数据,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似乎多了几分忧色。

    4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长春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工作座谈会,督阵东北振兴。14日,他在北京再度主持召开一季度经济形势座谈会,邀请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共同把脉今年中国经济的“开局”。

    在座谈会接连召开的同时,宏观经济数据也相继发布。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称,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这个消息结合几天前CPI、PPI处于低位的数据,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似乎多了几分忧色。

    李克强在最近座谈会上提到“必须清醒看到下行压力还在持续加大”也被外界解读为:中国经济已经到了比较危险的时候。其实,这种过度担心大可不必,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依然在合理区间运行,在传统的几大指标疲软的时候,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和能耗等“绿色指标”却表现亮眼。

    毋庸赘言,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足以应付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尤其是当前经济承压的一部分原因是人为所致,那就是“庸政”与“懒政”,一些地方主政官员精神不够振奋,主动作为不足。

    比如有些地方,去年批给的土地,到了今年70%仍然处于闲置状态;上级资金下拨了,但“趴”在账上呼呼大睡;有些项目之前抱怨批得慢,但加速批了后却又迟迟未见开工。还有些地方官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原来不少人喜欢搞“大拆大建”,继而造就政绩,现在则是“明哲保身”,宁少一事、不多一事。

    针对这种情况,李克强在东北时就强调要抓一些典型案例,并放出狠话:“要‘动刀子’、‘出重拳’、公开曝光,坚决追责!”其实,“懒政”、“庸政”的地方肯定不限于东北。这话的潜台词就是,如果一些地方官不能积极作为、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那么很可能会变成典型案例,为中央铁腕惩“懒”治“庸”做反面教材。

    除了治理“庸政”与“懒政”,经济的触底反弹还需要强力改革。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东南沿海一个发达城市的外贸企业调查发现,在通关时会遇到诸多困难,“他们50%的时间做企业,50%的时间用来和政府磨嘴皮”,“有些还要用三分之二的时间。”无疑,这些现象是撞到了改革的“枪口”。

    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严斥一些部委和地方文件运转流程繁冗、拖沓,亟须进一步简化流程,加快简政放权进程。“部长们参加的国务院常务会已经讨论通过的一些政策,现在却还‘卡’在那儿,难道让几个处长来‘把关’,这不在程序上完全颠倒了吗?”

    今年3月,李克强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曾说:我们这几年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的政策,可以说运用政策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4月的座谈会上,李克强把“工具箱”亮了一下相,他说:“我们的‘工具箱’里还有不少政策工具,而最大的工具就是‘改革’。”

    纵观这段时间李克强的座谈会、调研,以及其他主要官员的讲话和表态,改革肯定是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最重要的共识。而且,越是改革艰难、问题多多的领域,越是能释放潜能支撑经济行稳致远。

    比如全国四大板块中,东北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经济总体指标也是最低,但反过来看,中国经济潜力最大、爆发力最强的地区也是东北。因为它有几十年的工业基础,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也有丰厚的资源。同样,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评估,我国的电信服务的世界排名在80位以后,也说明中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带宽方面潜力巨大。

    这就是李克强与专家、企业负责人把脉中国经济的结论,也反映大多数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看法:唯有强力改革,才能让经济触底反弹,迎来一个名叫“新常态”的良性周期。(田享华)

责任编辑: 林巧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