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向红顶中介开刀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4-22 10:12 来源: 新华每日财经分析
【字体: 打印本页

    简政放权是本届中央政府紧紧扭住不放的改革“牛鼻子”。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清理规范与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更好服务和便利群众。这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向纵深推进的重要环节,有助于疏通生产力发展的“堵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减负清障。

    寓改革于调控,靠放权增动力。截至2014年底,新一届政府已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达600多项。这意味着,本届政府的简政放权任务,已经提前完成。如此亮丽的成绩单,是否意味着接下来简政放权的空间减小?恰恰相反,接下来的路更不好走。相比之前简政放权的数量达标,今后更要追求简政放权的质量。

    事实上,中央部委及各级地方政府破除层层阻力精简审批权,但部分企业对此感受并不那么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挂靠在政府各部门的中介服务阻碍了简政放权的有效实施。“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通过形形色色的手续、关卡、资质、认证截留改革的红利。”这正是所谓“红顶中介”的真实写照。

    这些中介服务,介于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涉及到发改、经信、住建、国土、规划等部门,具有官方色彩,为市场各类活动主体提供评估、鉴定、认证、检测、评优及咨询等有偿服务,这些中介服务的结果是职能部门受理审批的前提。企业要上马一个项目,必须由这些机构出具各种各样的资质证明,缴纳各种中介服务费。

    如此一来,虽然政府部门的审批时间缩短了,但耗在这些评估机构上的时间却大大增加;虽然行政审批的项目少了,但需前置评估的项目却多了。而且这些中介业务耗时长、态度差、收费贵,许多项目的服务时限为2个月以上。据相关机构测算,中介服务时间约占项目全部审批服务时间的60%-70%。

    一边在做“减法”,另一边却在偷偷做“加法”。一些行政部门设立下属事业单位承接“业务”,甚至将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变成“数字游戏”,把隐形审批权当成掠取暴利的工具,不仅增加了企业负担,而且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滋生了腐败的温床,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正是要“摸清家底”,向“红顶中介”开刀。

    会议决定,一方面,集中清理与部门审批事项相关的审查、评价、评估等中介服务。审批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主管的社会组织及其举办的企业,不得开展与本部门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斩断利益关联;除法律规定外,审批部门不得要求申请人委托中介服务。另一方面,对中介服务事项实行清单管理,规范收费,强化监管,完善信用和考评体系,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公平竞争,便利广大群众。

    就在会议当天,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协调小组的名称改为国务院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作为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其中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协调小组组长。

    创新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可以预见,此次集中清理,实行清单管理,将会引发新的抵触。但是,改革行至此处,唯有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坚定信念啃“硬骨头”,割各种利益相关方的“肉”,方能还市场以清明,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一个法治的营商氛围,一个只需要琢磨市场、不需要琢磨市长的竞争场域。(记者 胡铃)

责任编辑: 王骁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