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痛斥某些政府机构不像话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5-07 09:23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字体: 打印本页

    “‘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个概念,今天就彻底终结了!”这是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的郑重宣告。

  当天的会议上,总理一连举了三个例子,痛斥某些政府机构在为老百姓办事时设置多重障碍。

  譬如总理说,一个公民要出国旅游,需要填写紧急联系人,他写了他母亲的名字,结果有关部门要求他提供材料,证明“你妈是你妈”。话音刚落,会场笑声一片。“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人家本来是想出去旅游,放松放松,结果呢?”李克强说,“这些机构到底是出于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还是在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

  对于彻底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有关专家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这将有利于彻底规范行政审批类别,由此也依法规范了政府针对社会主体、市场主体所设定的权力的授予与限制。

  砍掉非行政许可审批

  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会上介绍,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已先后开展7轮清理工作,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209项。目前对剩余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也要进行分类清理。“要坚决堵住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个‘偏门’,这里面寻租的空间太大了。”李克强曾在2月9日召开的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这样强调。

  他在昨日常务会议上讲的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海南:一位基层优秀工作者参与评选全国劳模时,仅报送材料就需要盖8个章,结果他跑了几天也没盖全,最后还是省领导特批才得到解决。“盖完章他当场就哭了。”总理讲到这儿费解地发问,“老百姓办个事咋就这么难?政府给老百姓办事为啥要设这么多道障碍?”

  总理因此总结道,近两年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必须看到,现有成果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小距离,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表示,审批部门没有经过法定的程序,而以非行政许可的名义对社会市场主体进行权力的授予与限制,这实际上是审批部门进行了自我授权。然而在这其中,什么样的程序该批?如何审批才规范?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这些都没有作明确的规范,导致自由裁量权很大,使寻租空间存在。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此明确指出,在去年大幅减少国务院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基础上,彻底取消这一审批类别。

  具体而言,分类清理剩余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审批等49项予以取消,对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等20项按程序转为行政许可,对其他不直接涉及公众或具有行政确认、奖励等性质的事项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或通过权力清单逐一规范。

  王满传表示,非行政许可审批成为历史,也是在为改革拆除藩篱,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为什么国务院改革的力度很大,但是普通的中小企业老百姓并未感受到好处?”王满传说,重要的原因,是地方约束了他们生产生活、经济生活的权利。所以,国务院“以上率下”彻底取消了国务院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后,地方上也陆续展开清理。

  再取消200项审批事项

  两年多来,我国简政放权的步子将越迈越大。在此期间,国务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达700多项,已提前完成了本届政府承诺的削减1/3审批事项的任务目标。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此次会议明确了5项举措,旨在为创业创新服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取消和下放各部门审批事项,公开所有保留审批事项的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同时取消200项以上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审批事项。公布省级政府部门和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权力清单。

  此外,制定并公开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及强制性中介服务目录清单,简化报建手续,加快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三是完成减少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任务,研究建立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制度。着力解决“考培挂钩”等问题。

  会议还强调,深入推进收费清理改革,加快取缔和停止执行没有依据、越权设立或擅自提高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的收费基金,公布全国性、中央部门和单位及省级收费目录清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对作为简政放权的先手棋——商事制度改革也做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明确推进商事登记便利化,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开展企业简易注销登记试点,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国一张网”。创新监管,改进服务,让企业和群众享受改革新红利、增添获得感。

  据了解,在“一照一码”实践上,江苏目前也已取得了进展,4月15日,江苏省宿迁市市长王天琦为一互联网企业颁出了全国首张“一照一码”营业执照。

  江苏省工商局副局长杨卫东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一照一码”将进一步提高企业创设的便利性,加快了企业设立流程,利于进一步激发企业创业活力。(记者 周程程)

责任编辑: 陆茜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