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优越性科学应对地震灾害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5-09 20:24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西藏日喀则5月9日电(记者 张晓华、令伟家、张宸)两周前,尼泊尔发生强烈地震,让毗邻震中的我国西藏地区经受严重考验。目前,地震共造成26人死亡、3人失踪、856人受伤,还有大量财产损失。

    目前,这场世界屋脊上的抗震救灾硬仗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回顾过程,快速有效的应急响应是本次抗震救灾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的出现,有赖于在西藏推行的干部驻村帮扶制度。在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多个省份实行了这一制度,西藏也如此。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在地广人稀的西部地区,既可保证政情民意的上下通达,又能形成快速反应的“神经网格”。在大震来临时,可以迅速转换成一种应急响应体系。

    如果说群众能够避开首次8.1级强震,主要依赖于时间节点等客观原因的话,那么,强震后果断转移安置,则是实现余震零死亡的关键因素。余震往往会造成重大伤亡,强震发生后,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果断转移被困的6万余名受灾群众,在遭遇连续两次7级以上余震的情况下,虽然2699户家庭房屋倒塌,但无一人死亡。

    灾情发生后,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中央各部委迅速响应,兄弟省份伸出援手,社会各界踊跃捐助。在救灾抢险中,在打通道路中,在转移安置中,到处都是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的身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以制度优越性科学应对地震灾害的力量在雪域高原彰显。

    在自然灾害的淫威面前,人类显得十分弱小,但基于制度优越性而形成的抗争力量,却常常迸发出巨大的威力。从汶川到玉树,从鲁甸到西藏,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让我们不断深化对防灾减灾的认识,应对经验也日益丰富。其中,以制度优越性加以科学应对,无疑是最宝贵的。

责任编辑: 林巧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