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部署盘活财政资金避免“碎片化”使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6-11 08:53 来源: 新华每日财经分析
【字体: 打印本页

    “结余资金及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整合科技、教育、农业等重点科目资金”,“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作用。

    经济下行压力大,亟需财政政策发力增效,然而,政策效果却似乎不如预期。现在有一些声音质疑积极财政政策不积极,财政部门觉得很冤枉:按照国际惯例,年度赤字率接近3%上限,政策“再积极不过了”,但为什么人们感受效果不明显,根源就在于“碎片化”使用,“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结果就是一方面公共服务短板陷入资金饥渴,另一方面很多资金却趴在账上睡大觉。

    国务院常务会提出的八条措施就是要改变资金使用“碎片化”现状,可谓是“精确制导”:跟年初预算对比,支出安排慢的,或者还没有花出去的结余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使用或者削减下年度财政预算,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科技、教育、农业等重点科目资金整合,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项目确定权交给地方,加强部门内和跨部门资金统筹协调,将存量债务资金与新增债务资金统筹使用;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在水利、社保领域开展滚动财政规划试点。这些措施实施后,无疑有利于集中财力,真正将钱用在刀刃上,给老百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同时,也倒逼政府部门积极作为,切实履行支出责任。

    财政资金“碎片化”使用背后是财政的职能被严重肢解,每个部门都掌握一块“私房钱”,并且有法律依据作保障。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占GDP的4%,若以2014年63.6万亿元计,教育支出至少要安排2.5万亿。近年来一些知名高校“不差钱”,大楼建设越来越漂亮,但教育质量似乎却不如人意。更有甚者,有些学校一边花费全体纳税人的钱,斥巨资请一些“海外名师”,一边搞营利性的天价培训班,令人咂舌。这说明,财政支出“刚性”背后需要由一系列制度做保障,讲究支出绩效,而不是“砸钱展示决心”“花钱不管效果”。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政府应做的,就是财政要干的”。随着财政收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财政支出越来越大,收支矛盾越来越突出,财政可持续性面临考验。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统筹资金使用,并不是让一些地区和部门“突击花钱”,而是在预算框架内科学安排支出,并根据实际变化动态调整。宜尽早在体制层面改变财权被割裂的现状,整合财力,科学理财,真正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现代财政制度。(郭洪海)

责任编辑: 林巧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