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冲锋号再吹响
国务院筹划城市轨道交通等四大项目包​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6-18 08:5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字体: 打印本页

短板领域的投资冲锋号再吹响。

6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

会议决定,增加安排中央投资,重点投向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粮食仓储设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等,带动更多地方和社会投资。

同时在加快推进水利、中西部铁路等7类重大工程包建设的基础上,积极筹划新兴产业、城市轨道交通等4类新的工程包。

另外也要加快城镇棚户区等建设,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改造各类棚户区180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同步规划和建设公共交通、水气热、通讯等配套设施。

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指出,目前整个经济已经出现回升态势,4、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持续回升就是证明,但是投资下行压力仍较大。

“过去很多项目进展慢,是因为地方缺钱,即使中央资金下发了,项目还是难以启动。”他说。

今年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消费、出口都在回升,但是投资增速仍在下降。上述会议部署重拳出击投资政策,有利于整个经济回稳。

棚改扩围

6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通过实施定向调控和各方努力,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增多。

会议决定,下一步要通过调整结构、盘活存量,增加安排中央投资,重点投向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粮食仓储设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等,带动更多地方和社会投资。

同时要在加快推进水利、中西部铁路等7类重大工程包建设的基础上,积极筹划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城市轨道交通4类新的工程。

此外,还要按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部署,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180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同步规划和建设公共交通、水气热、通讯等配套设施。

宏源证券分析师房四海认为,目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等,一个是对推动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另外一个是惠民便民的建设。

“当然,这些投资总体的方向是很好的,但是政府也要加强监管,提高投资效率,让这些基础设施真正便民惠民。”他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上述政策意味着后续投资项目储备数将快速增加,同时实际投资工程也会加快。

比如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580万套,增加11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366万户,增加100万户。

但是目前提出改造各类棚户区180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这意味着棚户区和农村危房项目投资工程包的总额度将大幅增加。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指出,上述部署投资,有望使得整体投资加快。房地产投资速度放缓拉低整个投资,目前部署新的投资,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出效果。

“像房地产需要等市场的价量回升之后,才会做出反应,起码需要6到9个月的时间才能反应。”他说。

他认为,4、5月份经济表现比预期的要差一些,下行的压力较大,但是下半年随着政策慢慢生效,有望回稳,经济有望实现7%的预期调控目标。

多渠道筹集配套资金

在加大投资的背景下,投资工程包数量增加,实施新的政策后,一些投资资金短缺的问题有望解决,这使得投资落地的步伐会加快。

上述会议认为,为继续有效应对下行压力,推进解决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要抓住原材料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针对发展“短板”、民生重点领域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有效投资,这可以收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增加公共产品、增强发展后劲一举多得之效。

张汉亚指出,国家这次提出帮助解决地方配套资金问题,有利于整个项目尽快动工,毕竟过去一些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地方。“地方过去有卖地的收入,目前这一块也减少了,现在国家允许发债,以及银行给以资金支持,能解决很多项目配套资金短缺的问题。”

上述会议要求,推动市县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并列入财政预算,对存在缺口的,可依法由省级政府代发地方政府债券予以支持。鼓励以特许经营等方式开展市场化融资,支持加大信贷投放。加强工程质量和资金监管。让住房困难群众尽早搬入新居。

要加快审批,做好土地征收、补偿安置等前期工作。加大政府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补助由县级财政直接发放到户,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

交通银行分析师夏丹认为,棚改的货币化安置,是实物补贴到货币补贴的过渡,过去是先建好房,然后让被保障人申请,但出现了地段不好的保障房被空置的情况,也造成了一定的库存。

“现在用货币补贴的方式,让被保障人可以自主根据需求来选择,是采用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推进棚户改造,也能消化一定的库存。”她说。(定军 陈海银 方灿)

责任编辑: 张维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