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再出重拳“稳增长” 强调“有效投资”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6-18 17:33 来源: 央广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距离二季度GDP数据出炉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国务院发出稳增长“加急令”——连续两周,国务院常务会议都在加快部署稳增长措施。

    6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突出了稳增长这个议题,决定要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并进一步加强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安排中央投资,重点投向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粮食仓储设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等;加快推进已确定的水利、中西部铁路等7类重大工程包建设,积极筹划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城市轨道交通4类新的工程包;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快速通道,加快重大工程、PPP项目等贷款审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瑞认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国务院常务会议当前的部署,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的定调一脉相承。

    刘瑞:国务院这次会议部署的任务,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的基调的执行。一方面经济出现了下行压力,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推出一年了,各项工作也在做试点扩大。现在,加大棚户区的改造,加大有效投资,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会议决策明确下来,而且给出了一定数量的目标,这说明这个工作在继续落实与推进之中。另外,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判断就是,在刺激经济的增长上,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限,现在马上到7月份了,如果货币政策效果还不是很显著,下半年需要加大财政方面政策的力度,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总之,它是一个政策的延续,不过财政政策的作用开始凸显出来。

    6月17日的常务会议再出重拳稳增长,突出了“有效”二字: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继续“有效”应对下行压力。加大有效投资,可以收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增加公共产品、增强发展后劲一举多得之效。什么是有效投资?如何才能有效应对下行压力?“有效”二字会如何体现?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就此话题做出了解读与评论。

    石磊指出,“有效”主要是通常讲的是三重目标,一是保增长;二是调整和优化结构;第三是有效的改善民生。但问题在于,要真正达到有效,用同一个政策把这三重目标统一起来,是很困难的,这就有机制设计和深化改革的必要。

    石磊说,近段时间频繁推出的主要是货币政策,从目前掌握的力度和频率来说,都还比较好,尽管第二季度前段时间的数据并没有真正表明货币政策带来实体经济的显著改善,但局部的改善已经发生。另外,我们不能简单把保增长、调结构单一寄希望于政策的放松。因为宏观政策再松,最终还是取决于微观基础是否有效。如何通过真正的全面深化改革,将企业创新的基础激活,将企业发展的动力释放出来,从而把整个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盘活。

    微观基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市场能不能真正激活,能否把一段时间以来货币宽松政策所释放出来的社会资本有效的引导到实体经济当中去;第二是企业,如果它长期无动于衷,不管释放多少的宽松的宏观政策,也没有办法真正改善局面;第三是消费主体,如果始终购买力不足或公共品供应不足而导致消费不畅,整个内需就少掉一大块。

    如果要实现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三重作用,石磊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大中长期的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有助于改善长期生产条件,有助于长期改善居民消费水平的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这是实现投资有效性、政策有效性的重点。

    从目前来看,二季度数据还没有明显的回暖,下半年稳增长难度仍然比较大。石磊说,有效性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不管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是其它有关刺激增长的政策,都不可能立竿见影,它有滞后期。第二,要考虑它的有效性,还要考虑投在什么领域,如果投在对短期保增长效果并不显著,对长期调结构仍然有不确定性的领域,这个时间会拉得更长。

    至于判断有效性能不能对调结构长期有帮助,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否统一,石磊表示,这就是通常讲的机制的有效设计,实际要解决短期和长期投资的匹配问题。有时候带来短期效果的改善,未必能够带来长期的稳定增长和结构改善。比如短期的政策,可能使得股市一段时间表现非常好,但股市很好,未必实体经济就很好,所以就出现了股市热、实体经济冷的局面。实体经济取决于长期变量,股市有可能取决于短期变量,如果实体经济不好,想要在股市上有长期稳定的预期,也不可能。

    石磊还表示,从现在已经出台的投资支持政策来看,重点集中在三大领域,一是重大的基础设施;第二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第三是综合服务业,这三大领域能够解决中长期的问题,对短期效果的改善也有益。这三个方面有助于解决长短期不匹配的问题,其它的改革和政策的释放,必须按照这三个重要的领域去布局。

责任编辑: 方圆震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