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此时,经济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6月初,中国经济时报经济形势调研组分别深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等地区,在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湖北、安徽、四川等8省市调研采访时发现,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调结构、转型升级步伐迈得更早、更快,经济开始企稳向好;同时,增长动力结构得到改善,服务业增速明显。但是,在推进转型升级过程中,一些地方仍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还未稳固形成,发展动力转换任重道远。 发达地区转型步子迈得更快 本报调研组在上述8省市调研采访时了解到,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开放城市,较早因外需不振、经济下行等原因寻求转型发展,调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迈得更早、更快,在转型升级中抢占了先机,经济开始企稳向好。 “虽然这一轮经济下行压力也给地方经济增长带来了一些影响,但沿海发达地区转型后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益已经开始显现。”广东一位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以深圳为例,虽然当前国内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总体来看,深圳经济运行情况比较平稳。 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算是转型成功的一个案例。 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深圳5年累计淘汰转型低端落后企业超过1.6万家,虽然影响经济增长率两个百分点,但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对当地GDP的贡献已经达到35%;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创意设计行业发展迅猛,无论是机构数量、人员数量还是产值等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转型虽然有痛苦,但还是要坚持走这条路。”吴思康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深圳正在将优势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时尚化、品牌化转型。 作为历次改革转型的先锋,上海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的步子迈得同样更早。不管是从制造业到“智造业”的转型,还是从拼资源到拼智力的转变,上海近年来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明显收获,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处长周效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今年开局压力较大,但在建设自贸区、全球科创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推动下,上海经济发展仍不乏亮点,特别是一些反映经济效益(财政收入增长两位数)、质量(消费回暖、就业稳定)和创新(1-3月份新设企业同比增长三成)方面的指标表现突出。 “与此同时,在新兴产业中,以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平台经济等为代表性的‘四新经济’发展态势较好。”周效门说,数据显示,上海无店铺零售继续快速增长,一季度无店铺零售业态零售额268.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7%,增速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 与上海同处长三角经济区的浙江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提前勾画了一条从规模型、速度型为主导向效益型、质量型为主导转型升级的路径。 2012年上半年,浙江颁布了全国第一个工业强省五年规划——《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切实推动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迈进的总体目标以及10大重点任务。 2014年,浙江省再次突出转型升级主线,抓改革、促转型、治环境、惠民生,统筹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重大举措,打出了一系列转型升级组合拳。 来自浙江省经信委的信息显示,2014年,浙江共淘汰关停印染、造纸、化工企业1134家,原地整治提升企业完成2153家,搬迁入园企业342家;整治关停各类低端落后小企业(作坊)1.88万家。 “今年,浙江省将继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除进一步加大差别电价和超能耗限额用能惩罚性加价实施力度外,还将全面推广亩均绩效综合评价管理制度。全年计划整治淘汰10000家低端落后企业(作坊)。”浙江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自2010年起,天津提前进入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不断进行升级。相比较下,新兴金融、互联网消费的现代服务业提速明显,增速不仅快于GDP增长水平,比重也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同时,电子商务、文化旅游产业增长较快。现代服务业渐成带动新经济的主导力量。今年上半年呈现出“基本面向好、整体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求质”的运行态势。 从国家层面看,随着京津冀的推进,天津正在向好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建设物联网新硬件、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引领转型”已被天津定位为经济发展的主基调。 湖北省的转型升级之路具有典型的中部省份特点,湖北省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把握“三维纲要”,加快推进“两计划一工程”(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千亿元产业提升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四六十行动方案”(4个传统产业调整升级、6个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和10个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方案),工业转型升级和中小企业发展成效明显,重点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市场主体加快成长,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平稳较快、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改善、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报调研组走访发现,在沿海、东部、中部如广东、上海、浙江、江苏、湖北、安徽、四川等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特征非常明显,各地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 增长动力结构得到改善服务业增速明显 从一、二、三产业结构转型情况来看,记者走访的8省市服务业占比逐步提高,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明显加快。 如江苏省一季度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087.6亿元,同比增长8.8%,占GDP比重达48.5%,1—5月,服务业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2%、13.3%;上海市第三产业增长快于第二产业,今年一季度,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对全市GDP的贡献达到40%,创历史新高,1—4月规模以上社会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708.88亿元,同比增长7.2%,营业利润349.92亿元,同比增长42.9%;广东省一季度第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由于春节在一季度,服务业发展比较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8%;在安徽全省生产总值中,一季度服务业占比由去年同期的35.8%提高到37%;天津市一季度以新兴金融、互联网经济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明显提速,全市服务业发展速度快于GDP增长水平,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本报调研组调研发现,上述8省市服务业增速都非常快。 “虽然受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今年上海工业增长前景不乐观,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但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周效门告诉记者,自“十二五”以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连续呈现高增长态势,今年一季度更是创历史新高。 一季度,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经营效益持续向好,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维持上升态势。10大重点领域实现资产总额1.36万亿元,同比增长4.6%;营业收入5265亿元,同比增长17.0%;营业利润103.7亿元,同比增长24.9%;利润总额110.6亿元,同比增长27.0%,重点领域的利润增幅远远高于营业收入的增幅。 而且,在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四个中心”建设的推进下,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成为上海第三产业发展的亮点。 据介绍,上海市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服务、金融专业服务等领域领先增长,基本延续2014年下半年走势。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一季度营收5.6亿元,涨幅达48%;上海安吉汽车零部件物流有限公司一季度营收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5亿元,达到14.7亿元;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一季度营收为7亿元,增幅达到25%。非银行金融服务业继续看好,营收增速保持较高水平,上海汽车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一季度营收29.7亿元,去年一季度的营收为13.6亿元,接近翻番。 作为珠三角经济区的领头羊,广东省服务业大幅提升的势头也进一步说明了当前各地区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 广东省发改委综合处副处长陈红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广东省各类新型金融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消费金融、航运保险等金融新业态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 以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为例,该协会今年4月份成立,目前已有75家会员企业,是目前互联网金融领域中,会员类别最广的协会。协会会长方颂告诉本报记者,虽然今年经济比往年感觉更困难一些,如银行不良率持续攀升,从侧面表明实体经济吃力,但同时大家都在努力寻找新出路,尤其是今年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互联网+”,也进一步推动了新业态的发展。 事实上,记者在广东省东莞市、中山市等地走访时发现,虽然当前各地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工业增长有所放缓,但服务业呈现恢复性增长。 采访中,不少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企业家表示,过去,各地主要依靠制造业的快速扩张、推动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高增长;如今,各地正通过深化服务业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把服务业培育成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转型效果显现但喜忧参半 采访中记者看到,近年来,地方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比如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面对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成本上涨,制造业企业积极探索“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等,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加快以及服务业增速明显。以安徽为例,从近几年安徽各地发展实践看,凡是经济发展好的市,都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方面见事早、行动快、力度大。比如近年来经济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的合肥、芜湖、蚌埠3市,今年一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数、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分别占全省的61.7%、53.3%、58.8%和89.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省平均高8.1个百分点。 虽然各地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长远来看,当前各地经济转型升级仍面临一些困难。 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在湖北宜昌采访时了解到,虽然当前宜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但从产业发展态势来看,目前宜昌传统产业增长速度在逐步减缓;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规模较小,发展速度偏慢;一批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单一,产业链延伸不足,产品附加值偏低,抗风险能力不高;多数企业技术实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优势。 另外,一些地方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少数资源性产业和个别大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升级步伐相对较慢。比如安徽省今年一季度GDP增幅后3位的市中,淮南煤炭、电力两个行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以上,其中淮南矿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7.6%;淮北煤炭、电力、建材三个行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安庆石化产值占安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5%以上。 与此同时,四川省同样也是转型任务重、升级压力大。一方面,四川省重化工比重高达40%左右,且很多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这些行业遭受的下行冲击更为明显,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这些产业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四川正处于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阶段,整个动力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四川省新提出的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体量还较小,尚不能有效带动全省经济增长。虽然四川省制定了“互联网+”战略实施的具体方案,出台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也作出了工作部署,但成效显现还有一个过程。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在从接近10%的高速增长阶段向7%左右的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一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增长阶段转换不仅仅是增长速度的换挡与调整,更重要的是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转换与接续,是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削弱、新竞争优势逐渐形成的过程,也是原有预期、平衡被打破,需要重新寻找并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由此来看,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采访中,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向记者坦承,我国当前在推进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方面,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还未稳固形成,从制造业看,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日趋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从服务业看,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新兴服务业发展受制度性瓶颈约束仍然较多。另一方面,发展动力转换任重道远。产能过剩、要素成本上升、创新能力不足等系列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破解,制约市场经济活力、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李慧莲 谢光飞 王彧 王南 徐伟 江宜航 唐福勇 赵建中 浦炎 谢建超 孟歌 魏昊星 韩清华 陈婧 王静宇 王小霞 徐谷明 刘慧 潘英丽 范思立 张一鸣 王永群 刘菲菲 张炜 邹建锋 朱菲娜 徐祖贤 张海生 张李源清 张孔娟 唐平 魏开明 唐莉 本篇执笔:王小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