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大学生助学贷款还本宽限期延长至3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7-09 12:4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字体: 打印本页

寒门学子迎来了好消息。

7月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高校学生在读期间助学贷款利息由财政全额补贴,毕业后在还款期内继续攻读学位或在校期间因病等休学的,也可申请贴息。

同时建立还款救助机制,对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等毕业借款学生,可申请代偿应还本息。将贷款最长期限由原先的10年、14年,统一延长至20年。将还本宽限期从2年延长至3年,宽限期内只需还利息、不需还本金。同时简化申请手续。

上述决定意义重大。

原因是有的学生刚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但是本科助学的贷款就到了需要还本还息的时候。而此时学生在学业期,其实需要进一步的助学支持。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指出,新的助学政策力度很大。过去学生还贷款的压力比较大,很多学生贷款上学,毕业了短期之内依然找不到工作。

所以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还款,实际上有难度,尤其是农村生源。

“农村家庭收入本来就有限,有些学生上学期间除了贷款还向亲戚朋友借,我想这个政策主要就是为了缓解这方面的压力。”他说。

力挺寒门学子 

国务院出台上述政策,源于今年春节前夕李克强总理在贵州黎平县蒲洞村的一次调研。

当天他与返乡过年大学生和毕业生在侗家鼓楼里围坐交流时,有大学生向总理提出了助学贷款异地衔接难、还款利率高等问题。

他当即要随行的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认真研究。总理说:“要为贫困学子创造公平的上升通道,让他们有机会上大学,能够和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一样,拥有起点均等的竞争机会。”

7月8日,这项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时,李克强指出,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四两拨千斤”的政策,惠及大量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是深得民心的一项“德政”。因而,制定这项新政策,不仅要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

当日的常务会议指出,按照国务院部署,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更有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完成学业,可以促进教育公平,为贫困学子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为国家培育更多人才。

会议决定,一是要高校学生在读期间助学贷款利息由财政全额补贴,毕业后在还款期内继续攻读学位或在校期间因病等休学的,也可申请贴息。

二是要将贷款最长期限由原先的10年、14年,统一延长至20年。将还本宽限期从2年延长至3年,宽限期内只需还利息、不需还本金。同时简化申请手续。

三是要建立还款救助机制,对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等毕业借款学生,可申请代偿应还本息。

同时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代偿资金原则上由所在省级财政承担。各级财政要在年度预算中足额安排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帮助贫困学子解决后顾之忧。

原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认为,上述政策,主要新意在于有的学生到时无法偿还的或者有不可克服的困难还本还息,政府可以延长时间、可以代偿,这是一个进步。

“解除了贫困学生们不敢借贷的心理,可能怕还不上而不敢借贷。”他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目前大学生在贷款期间早已经有在校期利息由国家财政支付的政策。但是大学生毕业后一般需要开始还本还息。但是实际上很多大学生毕业未必能马上找到工作,即使能找到工作,因为刚就业,仍存在很大的压力。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中国重点大学的学费并不高,学费高的是三本院校和地方院校,甚至一年高达几万。

但恰恰是三本和地方院校的农村子女多。如果学生的经济来源有限,减掉利息也是一种措施,而且是非常有用的。

大学生助学贷款仍需完善 

一些专家和在校大学生认为,上述政策仍可以完善。

张民选认为,大学生助学贷款设置20年的时间,对于实际执行存在考验,因为如果20年之后找不到学生本人了怎么办?

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贷款和养老保险、纳税联系在一起,这样不管毕业生在哪里工作,都能保证还款。雇主还得替交一部分,“学生能贷的到款,不影响学习生活,这是好事情,但是还要完善还贷机制。”

一位在校研一学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核心的问题是政策要对接好。

比如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全日制研究生助学贷款金额从过去的每人每年不超过6000元,调整为每人每年不超过12000元。这看起来是好事。

但是有银行一直拖到第二年的3月才出政策细则,结果自己当年入学未能贷到款,也就影响了按期缴纳给学校学费,这又影响到了自己获得的奖学金下发。

“国家政策是很好的,可是到银行执行又是一回事,我觉得应该马上制定政策来落实执行下来。”她说。

储朝晖则建议,对代偿本息的政策,要考虑怎样进行程序鉴定。如果程序不严谨的话可能会造成新的问题,养成学生对贷款的依赖思想。所以在程序认定上需要严谨。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东平认为,中国的重点大学虽也有一些像奖学金类的优惠政策,但仍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这主要还与这些大学自身的财政能力太弱有关。

目前中国重点大学成立教育基金会的只是少数,并不具有普遍性。很多大学都是公办大学,财政资源受政府管控,无法像国外大学那样,可以通过资金优势吸纳生源。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来说,可以从两个角度努力,对学校来说,要增强自身活力,面向市场;对政府来说,要扩大公共服务辐射面,让更多的资源向教育倾斜。(定军、代振莹、谭东方、顿雨婷)

责任编辑: 朱英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