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稳增长提供基础支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7-23 10:5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字体: 打印本页

    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安全高效绿色发展之路。会议认为,“三农”工作事关国家全局,任何时候都要放在基础位置。要坚持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为首要前提、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主攻方向、以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为基本遵循,完善补贴、价格等机制,大力转变农业经营、生产和资源利用方式。

    中国的耕地大部分处于地球的北温带,小麦、油菜、大蒜等秋播作物所占比重较大,秋粮占全年总产量的72%。从农时季节来说,其实一年之计也在于“秋”,目前农村正值秋播规划时节,无论面积落实,还是茬口预留,抑或水旱轮作,都关系到来年农业的收成。所以说,国务院此时研究部署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针对性、应景性、适时性。

    眼下,由于农村缺少青壮年劳动力,老年人成农村劳动力主力军,许多老人佝偻着身子,带着血压仪种地,同时又恪守着陈旧的观念。在此情势下,农业新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土地得不到合理流转。于是,地越种越硬、越种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涨越高。因此,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利用资源方式、转变农业经营方式,走安全高效绿色发展之路。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从首要前提、主攻方向、重要内容、根本动力、基本遵循五个方面为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指明了道路。

    首要前提是坚持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这与以往更多地强调产量增长的表述有着明显区别。中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以高投入的生产模式,实现粮食生产2004年起的“十二连增”,这是个奇迹,也是个包袱。“耕子孙田种当季粮”的旧有发展模式严重透支地力和产能,已走到尽头。日益稀缺的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不具竞争力的农产品价格,正对高投入的生产模式亮起“红灯”。因此,必须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主攻方向是提高质量效益。我国农业总产值虽然居全球之首,但人均效益较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应是主攻方向。在农村,以农业为笼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提供初级农产品,又能就地对其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生产价值。同时还可以在农村开展各种各样的服务业,包括生态旅游业、农家乐等等,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重要内容是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地下水超采以及农业内外源污染相互叠加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因此,要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修复农业生态,提升生态功能。

    根本动力是改革创新。农业的发展动力归根到底还是靠改革创新,改革释放生产力,创新提高生产效率。要有新思路、新视野、新办法,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要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要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要加快推进农牧结合。

    基本遵循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一直以来,农民都是一个充满巨大创造力的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首创精神历历在目,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镇企业,从民工流到回乡创业,无不闪烁着农民的智慧。因此,实现、维护、发展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农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要落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来。必须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分别从耕作技术、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等方面作出部署,目标明确,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从国家经济全局来说,农业是稳增长的定海神针,农业稳则百业兴,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从未改变。当前,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就是千方百计保增长,在此情势下,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经济“稳增长”的基础支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意义重大。(蔡恩泽)

责任编辑: 林巧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