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医疗”让智慧医疗惠及于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9-10 13:11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下称《纲要》),《纲要》指出在公共服务大数据工程中要构建医疗健康服务大数据。

目前,大数据正在推动多个行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已经成为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的有力工具。有业内人士这样比喻:在医疗领域,大数据分析的作用堪比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

那么,“大数据+医疗”目前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如何?目前仍面临着哪些挑战?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企业家认为,大数据医疗是智慧医疗的新探索,让个性化、精准化的医疗服务成为可能。同时,我国目前仍需在医疗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以及行业标准的制定等方面进行探索,推动“大数据+医疗”的进一步发展。

“大数据+医疗”:智慧医疗的新探索

数据显示,当前国内现有2000多款移动医疗APP,且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去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30.1亿元,比2013年增长26.8%,预计2017年将达到125.3亿元。移动医疗APP德国调研公司Research2guidance报告称,当前全球移动健康应用的数量超过10万项,大部分应用的下载量不超过5万次,营收低于1万美元。

《纲要》提出,要鼓励和规范有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医疗健康大数据创新应用研究,构建综合健康服务应用。事实上,好多与医疗相关的企业已经开始了这样的探索。

例如,百度2014年7月与北京市政府联合推出了北京健康云平台,通过智能设备来搜集用户的身体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后将结果同步推荐给线下医疗服务机构和专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春雨医生2012年推出了手机医生问答软件移动健康咨询APP,目前已沉淀了3000万量级的医患问答数据,主要集中在妇科、儿科、皮肤科等。用户在提出问题后,后台用大数据自动匹配类似的历史问题及相关症状的信息呈现给用户,给出诊断相似度比例由高到低排列的医生回复。

成立于2004年的寻医问药网,目前注册用户超过1个亿,日独立访客超过2000万人,其中患者及患者家属占比78.8%。该网站通过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结合医院、医生、医药企业等打造一站式健康服务闭环,基于健康大数据实现健康干预、风险提示等惠及于民……像这样的企业举不胜数,并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为百姓的生活健康保驾护航。

目前,我国对“医疗大数据”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标准,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寻医问药网战略发展事业部总经理姜天骄这样认为:医疗大数据主要包括了人们的日常健康体征数据、体检数据、病例数据、处方数据、用药情况数据、基因数据等围绕着人体各项健康指标以及与健康行为相关的数据。此外,从宏观角度还包括公共卫生范畴内的数据等。

当前我国主要通过医院外和医院内两部分数据获取医疗大数据。医院外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个人的线上健康咨询行为、网络问诊平台,以及可穿戴设备对于体征数据的采集;医院内的数据主要包括体检数据、电子病历数据、电子处方数据等。

姜天骄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他所在的寻医问药网今年年初成立了专门的大数据部门,聘请专家对医疗大数据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分析。其数据采集渠道包括:在线上问诊平台采集患者提交的基本信息;在随诊平台采集患者在康复阶段的健康数据;在医药电商平台采集患者的用药购药数据;最后通过云健康平台接入大量的可穿戴设备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完成对患病人群以及健康人群的体征数据采集。

“大数据+医疗”:个性化服务惠及于民

“通过对医疗大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非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姜天骄说,一是可以界定相当一部分不合理用药和过度医疗的情况,从而给问诊者更好的建议。二是由于能够获得问诊者多维度的健康数据,及时提供预警服务,同时根据个体特征,推荐其最合适的家庭医生或者去医院进行就诊。

“大数据+医疗”为患者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和改善。姜天骄说,首先,“大数据+医疗”使得“上医治未病”成为可能。通过医疗数据分析,在患者身体从健康状态到亚健康状态的转变中,能够得到及时的提醒,并得到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防患于未然。既减少了患者的病痛,又减轻了其经济压力。

其次,“大数据+医疗”根据患者具体的身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设计,真正做到医疗服务的个性化和精准化,实现传统环境下难以完成之事。姜天骄说,严格来说每个患者的用药和治疗都不同,但由于传统情况下缺乏对于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信息严重缺失,患者的用药和治疗都“被标准化”了,这其实是不合理的。但是在医疗大数据的支撑下,可以精准地给出用药指导,不再是“一次一片,或者一次几片”。

再比如,在医疗大数据的个性化服务上,寻医问药网的云健康平台还专门为肥胖人群量身定制了一体化的“智能体质分析仪+医疗APP+个性化减肥指导”的服务。通过智能体质分析仪测量出身体的十项健康指标数据后,搭配运动、饮食和生活习惯方案,并加入趣味和激励机制,从而帮助其达到健康减肥的效果,而不是为了减肥反而变成不健康的身体状态。“这在缺乏大数据的传统环境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姜天骄补充道。

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是“大数据+医疗”的挑战

上述内容提到,医院内数据采集和医院外数据采集是医疗大数据的主要获取方式。但是,在可操作层面仍然充满着挑战,姜天骄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从医院内数据分析,我国目前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还不发达,在院内数据采集上,除了一线城市三甲医院这类顶级医院,一些地市的二级或者以下医院的数据采集相对困难。另一方面,目前各个医院仍然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问题,信息在医院间无法正常流通,同一个病人在不同医院的检查和病例数据无法统一连贯。

二是,从医院外数据来看,数据采集的难点之一是如何合理设置激励机制,即如何驱动患者将自己的数据上传。难点之二是数据的精准度,由于目前可穿戴设备领域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在精准度层面参差不齐,不同可穿戴设备采集的数据很难按照同一维度进行分析。

三是,目前国内企业对于医疗大数据分析的研究投入才刚刚起步,一方面由于之前数据的匮乏使得现在开辟医疗大数据分析土壤的难度变大。另一方面由于医疗大数据分析在前期更多的是投入而非产出,因此在目前的商业环境下很难出现。

多项策略让“大数据+医疗”落地

谈及寻医问药网在接下来利用大数据提升智慧医疗的策略时,姜天骄说,目前,他们在医疗大数据服务的策略上重点围绕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服务输出三方面进行。

首先,从数据采集方面,一是通过开设移动互联网医院服务,在为现有医院朝互联网转型提供帮助的同时,获取一部分数据;二是进一步提升线上咨询服务质量,进而采集到更多更高质量的数据;三是与更多优质可穿戴设备厂商合作,扩大对用户健康数据的采集范围;此外,还在线下加强社区驿站医疗服务中心的建设,采集到更多的居民健康数据。

其次,在数据分析方面,加强大数据团队的建设,并进一步加强与卫生主管部门的合作,共同进行医疗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研究。

最后,在服务输出方面,一是不断完善建设多维度一体化的服务链条,包括网上疾病自诊自查、在线问诊、预约挂号、线下陪诊陪护、院后随诊、医药电商、可穿戴设备云健康管理服务;二是拓宽服务对象,从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服务,到为企业客户的员工健康提供优质服务,再到为健康保险机构的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在线下,未来也将进一步提升社区驿站的服务深度和质量,从而真正将“大数据+医疗”落地。

在创造“大数据+医疗”的良好环境上,姜天骄坦言,目前行业标准的缺失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作为基层企业工作者,他期待政策制定者和主管部门能够更多深入产业一线调研,在“大数据+医疗”方面与相关企业加强沟通,客观制定有助于行业发展的标准。

同时,目前医院还相对保守,没有真正利用互联网去探索“大数据+医疗”的新服务模式,建议政策制定者和主管部门可以更多在政策方面驱动医院主动拥抱互联网和“大数据+医疗”的模式,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此外,医疗整体环境的改善是“大数据+医疗”的应用基础,“我们期待医生多点执业、网售处方药等政策能够进一步推动,为‘大数据+医疗’提供更加市场化的高效率发展土壤。”姜天骄说。(见习记者 王晶晶)

责任编辑: 雷丽娜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