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许多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纷纷出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词语也在近几年来被频频提及,政策效果究竟如何成为社会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要使政策能见成效而非一纸空文,严格落实必不可少。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政策虽然好,但往往是徘徊在距离企业的 ‘最后一公里’,停滞不前”的现象却普遍存在。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怠政、懒政、不作为,另一方面是企业对政策难知晓、难理解、难应用。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切实地将政策“送下去、讲明白”,让企业“摸得着、用得上、得实惠”是当务之急。 为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加快企业发展步伐,青海省曾于2015年4月下旬开展了“万名干部入企服务”活动,旨在实现服务者与服务对象“零距离”接触。而对这一活动能否起到实质性作用,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认为其存在着 “作秀”的嫌疑。 依照“惯例”,“干部入企”多半是做样子,照例巡查一番后写总结报告就完事,这是许多群众的心声。一些企业也认为,“干部入企”是花架子,甚至会“添乱”。 而实际上,此次青海“万名干部入企服务”活动所获成果颇丰。整体上不仅力破“中梗阻”,有效打通政策落地通道,还使企业发展后劲不断夯实,创业创新活力得到激发,将“三严三实”精神扎实体现。 据了解,在为期两个多月的“万名干部入企服务”活动中,青海工作组不仅为企业送政策、解政策,还为企业撰写发展“诊断书”、“建议书”。6月1日,工作组带回109条“硬骨头”,多个省直部门一一“过堂”,当场落实解决87条。至活动结束,青海全省梳理问题共2379条,已解决和提出解决方案的约占94%。余下问题,正督办解决。 而除青海的 “万名干部入企服务”活动外,全国各地也正掀起“干部入企”潮。 今年以来,广西桂林市工信委机关及各县区工信部门党员干部共155人深入企业开展对口服务活动,通过走进企业,及时掌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当好“服务员”,对企业项目建设、融资需求、生产经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促生产稳增长。 依照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 《河北省入企帮扶活动方案》,石家庄市则分了四个层次对企业进行分包帮扶,即:市四大班子40位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一把手,负责分包154家重点企业;48个市直部门入企帮扶小组,对全市452家主营业务收入超5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和其它科技“小巨人”企业实施入企帮扶;从各县(市)、区抽调专人,组成帮扶组,负责分包主营业务收入1亿-5亿元的983家工业企业;亿元以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9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4家)和规模以下重点工业企业(185家),由各县(市)、区负责分包,各县(市)、区负责将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同时,24家金融机构分别挂靠各帮扶小组直接进行帮扶对接。 总之,笔者以为,青海“万名干部入企服务”的丰硕成果和全国各地的纷纷效仿,正释放着一个积极信号——“干部入企”或将成为常态。 当前,政府服务和市场需求仍未能完全接轨,部分政府部门服务难以“接地气”是其中重要原因。“干部入企”正是让政府服务“接地气”,为企业送政策、解政策,迎合市场真正需求,是通达政策、破除“最后一公里”的催化剂。 实际上,“将政策落实到位”早已是国家严抓的重点。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曾明确强调,简政放权必须要打通“最后一公里”,“不能让企业过五关斩六将,跑断腿还找不到门!” 而要落实政策,“干部入企”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不仅能让作为被服务对象的企业获益匪浅,也能让相关干部切身感受到企业缺什么、需什么,从而更好地制定政策、提供服务,真正解企业之所忧。(记者 胡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