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要聚焦“四化”

2025-07-10 16:42 来源: 新华财经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健全部门协同、流程再造、清单管理、场景优化、制度保障等重点任务,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由阶段性探索迈向系统化治理、由局部试点拓展至全面覆盖。《意见》既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制度保障。需要树立“整体化、清单化、场景化、规范化”的改革理念,系统性重塑政府服务理念、运行模式和组织形态,为加快推动数字时代政府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一、坚持“整体化”推进,重塑跨部门协同的业务逻辑

“高效办成一件事”并非对多个事项进行简单拼接,而是以群众和企业的现实需求为导向,从根本上重构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服务流程与治理机制,推动政府由“分工主导”向“系统集成”转型。

着力打破部门壁垒,推动职能整合与流程重构。传统政务服务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顽疾,常常导致群众“多头跑”“反复提交材料”。《意见》明确要求强化牵头部门职责,同时调动协作部门积极性,这就需要建立“牵头+协作”机制,推动事项联办、结果互认、责任共担,形成统筹有力、运行高效的工作格局。

实现整体性治理,离不开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互联与平台对接。《意见》提出,持续完善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这就要强化业务系统集约整合与接口标准统一,推动数据共享、系统对接和业务贯通,打通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壁垒,推进业务系统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深度融合。

厘清职责边界,建立制度化运行闭环。“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不仅要有“协作机制”,更要有“责任体系”。各级政府应建立清晰的职责分工和闭环运行机制,明确“谁牵头、谁负责、谁协调、谁评估”,确保各项任务有人抓、过程可控、结果可评,从而真正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系统化和可持续推进。

二、推进“清单化”管理,强化重点事项动态更新

清单化管理是实现政务服务标准化和精准化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政府履职“有账可查、有责可依”的核心工具,是实现高效治理的“任务书”“施工图”和“责任表”。

统一事项清单,推进标准化管理。《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围绕企业和个人两个全生命周期,聚焦办理量大、覆盖面广、关联性强的应用场景,编制形成统一的事项清单。围绕推动重点事项常态化实施,《意见》提出对列入年度重点事项清单的事项,要实现事项名称、申请材料、受理条件、办理流程“四统一”。

细化颗粒度,推动服务精准化供给。清单管理不仅要“大项归并”,更要“精细颗粒”, 推动事项颗粒度细化、流程标准化、结果可追溯。以上海为例,出台《关于以企业和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全面推进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的指导意见》,对办理事项的申请条件、申报方式、受理模式、审核程序、发证方式、管理架构等六个方面实施流程再造,确保改革成果落地有声。

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提升清单管理弹性。清单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表”,而是因时因需调整的“动态图”。《意见》要求重点事项总体清单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工作实际动态更新,这就需要结合社会发展和群众反馈,定期“回头看”,形成覆盖广、更新快、反应灵的任务管理机制,推动“从目录管理”向“精准治理”转型。

三、突出“场景化”实施,注重服务供给的精准适配

“场景化”是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务逻辑”走向“用户逻辑”的关键,是实现群众“办得省心、办得高效”的重要突破口。

《意见》提出探索“高效办成一件事”向“高效办成一类事”应用领域拓展。“高效办成一类事”不仅是数量的扩大,更是模式复制、标准统一与制度建设的过程,它要求各地将已形成的典型经验进行抽象提炼、归纳总结,进而制定统一流程模板、材料清单、标准动作,推动改革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普适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监督的政策工具箱。

聚焦全过程联动,推动协同治理。《意见》提出推动审批服务、监管执法和信用管理协同联动,拓展治理链条。这一改革不再仅停留于“办完即止”,而是通过审批数据共享、信用结果联通、监管措施精准实施,构建“事前透明、事中可控、事后可追”的治理闭环。例如,青岛市通过建设“审管一体化平台”,将276个审批监管部门的3800余项政务事项统一接入,形成了“办、管、评、信”一体推进的改革样板。

数字减负,聚焦基层需求痛点。长期以来,“填表多、报数频、口径乱”的现象困扰基层。《意见》明确提出建设“一表通”系统,实现基础数据“一次填报、动态更新、多方共用”,有利于有效释放基层干部精力,让基层干部从“填表报数”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时间抓落实、办实事,体现了数字赋能服务、改革关爱基层的治理温度。

四、强化“规范化”治理,筑牢改革的制度根基

改革能否行稳致远,关键在制度是否规范、机制是否健全、实施是否刚性。“规范化”既是程序保障,更是“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底线要求。

健全协同制度,夯实政策执行根基。协同推进的关键是规则统一、流程贯通、权责明晰。《意见》提出要明确强化加强重点统筹协调,这就要完善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制度,推动事项服务标准化、数据规则标准化、责任履行规范化,为制度协同构建稳定预期。例如,山东省持续健全“四张清单、一个平台”运行机制,完成省市县网上政务大厅三级互联,推动全省行政权力“一张网”运行,实现了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同要素管理、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强化省级统筹,压实属地改革责任。地方是“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主战场,省级政府在其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意见》强调,要加强省级层面的组织推动,推动重点事项在不同区域间的有效对接和落地执行。特别是在事项整合、平台对接、标准制定等方面,要实现“统一部署、一体推进”,避免“上下脱节”“重复建设” “执行打折”等风险。

完善制度标准体系,提升改革制度化水平。“高效办成一件事”实质上是服务逻辑、治理方式、运行机制的系统重塑,离不开制度支撑。《意见》分别从制度、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等方面提出要持续推进依法高效办事,有利于形成覆盖事项全流程、服务全周期的制度支撑框架,让这项改革从政策试点迈向制度定型,最终形成可持续、可评估、可复制的治理规则体系。

综上来看,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是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智能办”转型的集中体现,更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提升行政效能的关键路径。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该项改革进入制度化、体系化、常态化的新阶段。各地各部门应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与底线思维,以整体化提升协同效能、以清单化细化治理颗粒、以场景化增强服务适配、以规范化夯实制度根基,不断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研究员 翟云]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穆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