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进集体代表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街道刘素玲发言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27日   来源: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叫刘素玲,代表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街道经济普查办公室在这里发言,感到无比荣幸。

    海淀街道地处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地带,辖区面积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有30个社区居委会,全街道有普查对象10187个。怎样完成如此复杂、繁重的经济普查任务?街道确立的基本思想是:以一流的标准、一流的作风,努力争创一流的普查业绩。一年多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同志们的齐心协力下,我们实现了既定目标,高标准地完成了普查工作任务。我们的具体做法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概括。

    一、组建一支队伍。经济普查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组建队伍。由于经济普查专业性强,普查人员除应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外,还必须具有统计、财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街道领导权衡再三,决定采取多种途径选择人员。一是从街道机关抽调业务骨干12人,从居委会抽调87人,从辖区内大单位商调151人。二是从社会招聘具有财务统计知识和计算机专业技能的“4050”人员21名,待业青年13人。三是根据各阶段不同的工作任务招募大学生志愿者。这样,就组成了一支小规模的普查队伍,并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分别赋予其组织协调、宣传动员、入户普查和数据处理等任务,为完成普查试点及辖区普查任务提供了人力保证。

    二、明确两大责任。针对街道日常工作繁重,但又必须高标准完成普查任务的情况,街道工委、办事处决定,主要领导采取“一肩双职、一岗双责”的办法。即:既要保证街道日常工作的开展,又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普查任务。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成立了以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街道普查领导小组及相关科室参加的普查办公室。先后腾出近300平方米的房间作为普查办公和业务用房,并安装了9部电话,购买和调用24台计算机,为开展经济普查提供了物质条件。

    三、坚持三个贴近。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广泛深入的普查宣传,得不到广大普查对象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就搞不好经济普查。但要搞好宣传困难重重:一是街道普查对象1万多户,难以全部深入到位;二是普查时间长,宣传工作持久性难以保证;三是宣传形式难以满足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需求。

    针对上述难点,我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单位、贴近群众的原则,加大宣传力度。一是整合宣传资源,做到领导责任、宣传人员、宣传计划、宣传经费、成员单位协调配合“五个落实”。二是以宣传《全国经济普查条例》为中心,重点宣传“一项义务、一个保证、一项承诺”,尽最大努力争取普查对象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三是全方位、多层次、波浪式推进宣传工作,逐步升温,不断形成高潮。四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搞活宣传。五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增强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整个经济普查期间,先后发放宣传手册1万多份,张贴宣传画600多份,设宣传橱窗300多个,出黑板报300多块,悬挂宣传横幅300条。

    四、采取四项措施。一是实行片长责任制。针对街道单位多而分散的特点,我们把辖区划分为6个大片、29个普查区、49个调查小区,每片配备1名片长,下设组长,实行片长、组长责任制,负责各片和片内大单位普查的指导、督促、检查、协调工作。街道普查办定期召开片长碰头会,汇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是确保业务培训到位。经济普查持续时间长、填报项目多,各阶段又有着不同特点、不同要求,所以必须把经常性培训贯穿于普查工作的全过程。我们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培训办法,突出重点单位和重点内容,对商户较为集中的区域,采取主动上门、集中培训的方式,对分散的个体户或漏训的单位实行上门补训、个别指导或电话咨询解答等方式进行培训,参训率达到99%。

    三是千方百计解决“三难”。为了解决寻找单位难,找到单位后入户难,入户后填报难的问题,我们想方设法,采取了各种办法和措施。针对寻找单位难,采取的措施是:分析难点,抓住重点;分片包干,督查督办;电话查找、实地走访;协同作战,清理死角;动态跟踪,查清变动;张贴通告,告之登记。针对入户难,我们规范程序,以情感人,采取的办法是:领导上门,先行沟通;先打电话,再行上门;上门贴条,提前预约;早晚蹲守,等侯申报;进行夜查,补登漏户。针对入户后普查对象怕“露富”、怕“露底”、怕“露密”,配合填报难,我们讲究技巧,依法普查,采取的办法是:抽调骨干,充实队伍;倒询问法,由表而里;赠送礼品,促进配合;先易后难,重点攻坚。这些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是加强全程质量监控,严把数据质量关。针对普查对象因心存疑虑而不愿如实申报的现象,我们成立了街道普查质量监控小组,制订质控办法,签定责任书,全程进行监控。从清查到普查登记,坚持查遗补漏,并要求数据上报前自查、上报后确认,确保填报质量,;加强人工审核和数据联审,认真评估;抓好软件应用培训,严格数据录入规范,防止手误;严格执法检查,保证数据质量。

    从试点开始到普查数据最后上报的一年多时间里,海淀街道各级领导和300多名普查人员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一流标准、一流作风、一流成绩”的要求,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克服了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普查任务。普查期间涌现出大量好人好事。这里有几十次深入现场做好宣传沟通工作的工委书记高峰、办事处主任冯志军;有坚持吃住在单位以办公室为家,病倒几次不下火线的街道副主任袁世安;有关心同志善解人意的经普办主任刘秀芳;有统领普查业务以“一个都不能少不能错”为原则,狠抓数据质量的统计科科长刘素玲……广大普查人员更是公而忘私,默默奉献。300多个日日夜夜基本上没有休息过节假日,经常顶着星星出门,披着月光回家,记不清加了多少班,却记得清哪天没加班。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通过这次经济普查,海淀街道在出色完成国家级试点和经济普查任务的同时,摸清了本地区经济的“家底”,密切了街道与企业单位的联系,扩大了统计工作的影响,检验了街道的组织协调能力,锻炼队伍并提高了人员素质。

    各位领导,同志们,海淀街道的经济普查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上级的肯定,我们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但和全国兄弟单位相比,仍然存在不小差距。我们一定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努力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