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周三)15时,教育部在教育部北楼二层报告厅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
[王旭明]半工半读这种模式不是首创,有很悠久的历史,大家都记得,我们很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国外留学都是采用半工半读的模式,应该说半工半读的形式有很悠久的历史。但是在职业教育当中推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能有这样那样认识上的不统一,比如有些学校担心学生年龄小,如果过早让他们到生产基地,安全问题如何保证?出了问题怎么办?对教学工作也难以组织。
另外,还有一部分企业,大家都知道,半工半读得到企业去,这些企业缺乏积极性,缺乏配合,他们觉得弄一帮学生来,我们这里本来按步就班,很有序地进行生产活动,进来一批技术生疏、年龄尚小的学生,我们还得整天照顾他们,整天看着他们,所以企业的积极性也有问题。另外,实际工作当中,半工半读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规范的问题,包括您刚才所说的,如何对他们进行评估,比如一个月了,他们“工”的成绩如何评估,“读”的成绩如何评估等等,这是很实际的问题。
我想有几个方面,我们教育部在会上特别提出要提高认识,要重视,要加强领导,特别是这个方面,仅靠教育来做好这项工作是难以胜任的。没有当地政府的配合,没有用人单位的配合和企业的配合,这项工作就很难做。所以我们既要提高认识,又要相应部门齐抓共管,把这项工作做好。评估的问题,我们先在一百所学校里进行试点,来探索评估教材、教学方法等等方面的路子,以便今后在全国更大范围的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