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6日(星期二)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主任、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常务副主任、交通部海事局常务副局长刘功臣,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介绍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和搜救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央电视台记者]徐部长,刚才在您的介绍中说2006年我国海上搜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我国海上搜救是什么样的体制?搜救力量怎么样?第二个问题,请教宋局长,2003年我国海上第一支救助飞行队成立,可以说从那以后我国的海上救助速度和效率大大提升了,但是刚才说我国的救助直升机只有9架,数据非常单薄,请问9架的数量能不能满足300多万平方公里海上救助的任务?下一步有没有扩大救助飞行队的具体规划?另外,我也了解到,现在的9架直升机不具备夜航能力,请问什么时候我们的飞机可以执行夜间救助任务?
[徐祖远]谢谢中央电视台记者的提问。我国的海上搜救体制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按照国家和地区的各个层次建立了海上搜救的指挥中心。国家层面设立了由15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下设立了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及其办事机构总值班室,通过部际联席会议的成员会议和联络员会议来组织协调整个年度和季度的海上搜救工作。在地方建立了由地方行政首长领导的地方各级海上搜救中心,负责它们责任水域内的海上搜救的协调和组织工作。
另外,在国际合作方面,由于我们国家已经加入了《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根据公约要求,由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来指挥和协调我国责任海区内所有过往遇险船舶的险情处理。所以,整体来看,中国的海上搜救体制是在国际公约要求下的国际合作和中国国家各部门间的协调,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在其区域内协调这样一种组织机制。
[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这9架飞机从数量上来看,显然和我们国家整个沿海的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有一定差距。配备多少架飞机能够满足需要?我想应该说两句话,一是要考虑国家海上安全保障的需要,另外还要考虑国家的财力和实际情况的需要,也就是说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
我特别希望告诉你的是,在今年第四季度,我们将从欧洲进口两架EC225的大型救助直升机,我相信这两架飞机加入以后,将对提高沿海的空中救援力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各个国家飞机数量也有所不同,比如说我们了解到英国、法国专门用于救助的飞机数量也是有限的。英国整个在海岸线上布置了5架救助直升机,法国也不足10架,这是大概的情况。
第二个问题,关于夜航问题。直升机的夜航救助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因为它的夜航不是一般的夜航,而是夜间的救援。据我们了解,比如说香港政府飞行服务队,他们从开始白天救助到实施夜航的时候,时间大概是8—10年。
这几年在香港政府飞行服务队的帮助下,我们的飞行队和飞行人员的技术也在快速发展,我们也想在香港政府飞行服务队的配合和支持下加强训练、刻苦训练,争取尽早地实施夜间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