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5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介绍2006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敬请关注。
[道琼斯通讯社记者]: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首先,GDP增速在第四季度已经回落到10.4%,您觉得今年是否应该保持这样的水平?还是需要缓慢一些?另外,11月份和12月份CPI的增速都有增加,11月份是1.9%,12月份是2.8%,您估计今年CPI的增速是否会继续加快?如果是这样的话,央行是否应该加息?最后一个问题,关于投资的增长速度,这是由外汇储备增长造成的问题,您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外汇储备的增长?其中是否包括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升值的速度应该有多快?
[谢伏瞻]:道琼斯的记者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厉害。不过,我还是要坚持我刚才的原则,涉及到过去的数字我都告诉你,涉及到未来还没有出现的数字我都不说,尽管我有猜测和估计,我想还是坚持这样的原则。否则刚才问GDP的先生就会觉得我不公平。
你所提到的关于中国的贸易顺差的问题,我可以谈谈个人的观点。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我想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有的时候是顺差,有的时候是逆差,应该说这是很正常的。关于中国的贸易顺差问题,首先第一点是我们孤立地来看贸易顺差。贸易顺差是中国对外开放当中的现象之一,先不说贸易顺差是好还是不好,不是用价格判断,它是整个对外开放当中的现象之一。
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到去年底我们已经顺利地度过了5年的过渡期。在这五年当中,中国的对外贸易保持了20%以上的持续、较快的增长。我们不仅对外出口了大量的产品,同时也从世界各国进口了大量的产品。外商直接投资在这五年当中,也大体上每年是以500多亿到600多亿的额度进入到中国市场,中国的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过去那些没有开门或者门开得还不够大的产业都实现了对外开放,许多大的跨国公司都在中国有投资,所以说,我们的贸易顺差的出现,是在这么一个大的背景下,在2005、2006年才出现相对比较多一些。
贸易顺差的出现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的竞争力确实提高了,中国有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有比较低廉的劳动力和相对比较多的劳动力供给,我们对外开放的一些政策也相对比较优惠,再加上我们有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这些都是吸引外商投资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由于这些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所以我们出口的制造能力、加工能力就扩张得比较快,就带来了我们出口的快速增长,加上部分外商进来以后,我们进口替代的能力又有明显的增强,所以就出现了贸易的顺差。所以说,中国的贸易顺差是在国际的产业转移、对外开放、贸易自由化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实现的,我们很难说,贸易顺差多了,就是中国受益大了,因为我们还有那么多服务贸易领域还是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