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6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国家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得瑞,北京大学教授张远航,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梅旭荣作客中国政府网,座谈、讨论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 主持人:我们回到雾霾问题,这是这次最重要的问题。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我们请柴老师给我们说说,怎么看待总理这个报告提雾霾,下一步您觉得政府有哪些举措,报告中哪些举措、提法对我们的工作是非常有利的? 柴发合:第一,我觉得这次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特别是对2014年的工作安排,原来从来没有这么大的力度和这么详细的任务。原来《政府工作报告》最多是把总量减排这个指标写进去,这次点明了问题,即现在灰霾天气频发,或者是污染严重。最主要的还是污染物排放量太大、结构问题、粗放型发展、高资源消耗、高排放产业结构导致的一个结果。 总理说重污染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了红灯。这个红灯是什么,红灯就是停,你见到红灯了,既然是红灯了,就是要反思我们原来的发展,反思我们原来的污染防治,真正该停下的就要停,该加强的就要加强,“红灯”这个词用的非常到位。也说明了我们面临形势的严峻性。 第二,提出来要以硬指标来完成硬任务。解决灰霾问题、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是一个硬任务,硬到什么程度?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发现世界上有任何国家在五年时间内能在这么大范围重点地区PM2.5就要从25%以上下降到15%,一般地区PM10要下降10%,这样的强度可以说是没先例的。虽然指标是非常艰巨,但是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利用10条里面给出的措施,逐条落实还是可以完成的,但确实难度很大。 前几天总书记也说治灰霾就是治PM2.5,我觉得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实际上是把我们现在引起灰霾的主要问题点得很清楚,实际上是PM2.5浓度过高。PM2.5本身来说有我们排放的一次颗粒物,还有二次生成的颗粒物,多来自我们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污染物等等。还有一些其他气体污染物在大气中转化生产的污染物,这对大气的危害比较厉害,所以就产生了灰霾、PM2.5。PM2.5是元凶,总理点得很清楚,所以我们要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来解决。 具体治理办法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效、尾气排放和扬尘等,我觉得提得还是比较全面,并且提出要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实现联防联控。今年有两点非常好:一个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淘汰,过剩产能化解部分都有具体的指标,这也是大气污染防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包括2700万吨钢,4300万吨水泥,多少标准箱的玻璃,这些都说得非常具体。和直接减排有关系的,包括有几个数字,5万台燃煤小锅炉要淘汰,燃煤电厂脱硫改造1500万千瓦,脱硝改造1.3亿千瓦,除尘改造1.8亿千瓦。特别是淘汰老旧机动车,刚才已经说了2013年是190万辆,我们每年汽车生产量大概是2000万辆,而我们现在全国汽车保有量是1.1亿辆。明年要淘汰600万辆,是去年的3倍以上。今年年初环保部副部长翟青答记者问的时候2014年淘汰老旧机动车300万辆,一下翻了一倍。 主持人:这个现实吗,怎么做呢? 柴发合:这有政策,包括国务院研究一些淘汰的政策,怎么鼓励淘汰、加速淘汰,还有从标准上怎么来限制,包括像北京黄标车限行,原来是五环路以内,未来是六环路,再过一段时间北京全部了,经济的手段、行政的手段、管理的手段共同来做。我觉得实际上体现了政府对当前问题的认识,对严重性的认识,如果没有超常规和高强度的污染硬措施,我们的空气质量改善真的无望,所以我觉得体现了政府的决心。 另外进一步强调了节能减排指标,我们知道“十二五”减排约束性指标一共有4项:水2项、气2项。水是COD和氨氮,气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我们现在不仅仅是二氧化硫污染、二氧化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PM2.5的问题,解决PM2.5,不仅如期实现减排任务,另外还按对PM2.5的贡献,将挥发性有机物和氨一并纳入减排指标里面。 总体来说,我感觉到总理以灰霾治理为重点的环境污染防治2014年任务表述中间,一个是对我们未来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第二对于我们攻坚的重点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第三对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是给出的不仅是定性的,而且是定量的硬措施。我想按照这些措施实施,我们期望2014年的空气质量能够带来一个显著的改变。如果说2013年是我给大家提到一个治霾元年,2014年应该是攻坚年,或者是见比较显著成效的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