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6日,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刘喜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刘洪玉作客中国政府网,座谈、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郑东亮:去年新增就业创历史新高,1310万。为什么?经济增速不如原先,但是新增就业更多,可能大家有这个疑问。我们分析,一个因素是经济体量更大了,同样一个百分点GDP增长带动更多的就业。我们做过测算,2003-2012年十年间平均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带动100万多一点新增就业,最近五年达到平均130万,最高年份是160万,这是一个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服务业,去年服务业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服务业占更大比重了,服务业相对来说吸纳更多的就业,而且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2003-2007年这五年,服务业的一个点的GDP增长带动60万的就业,2008-2012年一个点的GDP增长带动70万的就业。第三是深入贯彻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结果,包括大力度实施高校毕业生促进就业计划。 主持人:今年呢?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今年要达到727万人,这个人数是不是历史新高? 郑东亮:对。现在大学生是占大头的。 主持人:大学生就业怎么做呢?这跟教育是有点关系。十多年苦读毕业之后都希望找到一个好工作。 郑东亮:我觉得第一位开是开发就业岗位,因此这些年大学生增长多,要开发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要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去实现。二是深入实施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包括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实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进一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准备活动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不间断的创业就业服务,我理解是要做好从学校到社会的衔接,未能就业的也要能纳入各项就业准备活动中。三是大学生就业还有一个结构问题,现在学校的一些专业设置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不对位的,要调整结构,也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主持人:报告中还提到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问题,这不是跟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相通的,农民进城关键也是就业,怎么能进的城、留得住,这块咱们人社部有没有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措施? 郑东亮:从就业方面看,我认为重要的一个是就业服务,一个是培训。《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当然进城以后社保也很重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报告当中还说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加有尊严,是不是在薪酬方面有举措,怎么在提高劳动报酬和保持竞争力方面统一兼顾呢? 郑东亮:我认为主要是在解释更高质量的就业。更高质量就业我理解主要有几个方面含义:第一是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这是量的问题,也是质的问题。第二是公平的就业环境。第三是劳动者更高的就业能力。高的就业能力就意味着高质量的就业岗位。第四更优化的就业结构,更加稳定的就业。第五是和谐的劳动关系,包括更好的报酬和工作更舒心。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的含义是丰富的,不仅说报酬,也是说社会保障,还要包括更好的劳动保护、劳动条件。 至于说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我认为重要的是要致力健全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这也是《政府工作报告》所强调的。只有健全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才能保证劳动者工资收入随经济发展而增长,随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提高,也才能保证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与保持企业竞争力相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