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高位回落态势明显,“十五”期间,我国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24.6%,“十一五”降至15.9%,近两年仅增长6.9%。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稳定发展主要面临四个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外需不振。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双重影响,全球贸易放缓,2009年—2013年全球贸易年均增长仅为3.3%。二是成本上升。随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各类生产要素集中进入成本上升期,低成本制造优势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这就导致不少国际市场订单和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端加工制造环节逐步向周边国家转移。三是摩擦增多。我国已连续18年成为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摩擦形式不断翻新,发起国别不断增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去年,美国、欧美对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实行双反调查,涉案金额就高达200多亿美元。四是汇率不稳。2013年6月—2013年1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有所放缓,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仍升值2.3%,而其他发展中国家货币全面贬值,其中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阿根廷、印尼货币分别贬值了4.5%、8.6%、10.9%、9.2%、14.9%,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削弱。今年以来,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势头仍在延续,1月份阿根廷比索、土耳其里拉、南非兰特分别下跌18%、8%和5.4%。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主要依赖低成本、低价格开拓国际市场的经营方式难以为继,对外贸易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今年世界经济形势十分复杂,虽然发达国家经济有所复苏,但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了很大不确定性,实现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7.5%左右的预期目标有很大难度。必须从战略高度创新工作思路,推动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为对外贸易长期稳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主要任务: 一、保持外贸政策基本稳定 在不利的外部环境下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首要任务是稳定和完善各项支持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外贸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增强企业的信心。今年要稳定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改进海关、质检、外汇等方面的监管和服务。 二、加快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 要坚持以质取胜,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完善国际营销网络、建设研发设计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科技兴贸创新基地、船舶汽车出口基地建设,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认真落实关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加工贸易进一步向产业链条高端延伸、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三、充分挖掘中西部地区出口潜力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势头良好。2013年,重庆、河南、陕西、贵州出口分别增长21.3%、21.3%、18.2%和39%。应支持中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提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充分释放出口潜力。特别是结合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沿线地区特色和优势,加强战略规划,促进互联互通,以货物贸易和项目投资为先导,夯实双边经贸合作基础。要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鼓励中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升级。推动内陆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使内陆地区货物进出口逐步做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提高口岸通行效率,降低通关成本。去年,关检合作“三个一”改革试点,从广东一省扩大到全国8省17个关区,今年要扩大到全国。 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 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发展很快,2013年实际执行国际服务外包金额增长37.1%。目前,全国有2万多家服务外包企业,从业人员达536万人,每年可吸纳60万名大学毕业生。应抓紧制定服务外包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完善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推动服务外包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变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 五、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 装备制造业附加值高,对出口和就业带动作用大。中国装备质量可靠,性价比高,符合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扩大出口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要建立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政策常态化机制,发挥高铁、通讯、航空、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对关联行业的带动作用,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 六、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 近年来,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这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保障资源能源供应安全、促进贸易平衡、引导国内消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从出口导向为主进入出口与进口并重的新阶段,扩大进口的战略意义更加突出。同时,我国又处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阶段,扩大进口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要创新进口贴息方式等政策手段,进一步完善国营贸易进口管理体制,改善进口服务,增加国内短缺技术、资源、产品进口,努力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王检贵 汪连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