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交流故事,见证中尼两国深情厚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5-07 09:42 来源: 央视网
【字体: 打印本页

  中国和尼日利亚虽然相距遥远,但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兄弟情谊。两国建交43年来,民间经济文化合作不断加强,架起了两国人民友谊之桥。

  80后“洋女婿”的中国故事

  “因为我喜欢,就这么简单!”——当一位身材高大的尼日利亚男士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说出为何去中国留学时,你能感受到他对中国发自内心的热爱。他,就是与中国结下了深深情缘的尼日利亚“80后”亚历山大·奥帕鲁瓦。

  2001年,年仅18岁的奥帕鲁瓦第一次离开祖国,赴中国留学。10余年里,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不仅在西安、北京、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居住过,还踏访过黑龙江等边远地区。

  “我以为每个中国人都会功夫,因为我经常看中国功夫片,对中国功夫十分痴迷。”谈到当时对中国的想象时,奥帕鲁瓦这样表示。

  2009年,奥帕鲁瓦代表学校参加了“汉语桥”中文比赛,比赛过程中结识了许多精通中文的外国人。奥帕鲁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下定决心更加努力学习中文,“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为一名汉学家”。

  在奥帕鲁瓦眼中,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那段时间是自己成长道路中最关键的岁月——他学习了中国文化,结交了中国朋友,也认识了他眼中最美丽的中国姑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奥帕鲁瓦的妻子是西安姑娘。两人在2005年相识,几年后,奥帕鲁瓦当上了“中国女婿”。“我能和她相识并相恋,是她的温柔和笑容真正感染和打动了我”,奥帕鲁瓦说。

  两家的父母对这段异国恋情也都十分支持。每当回到妻子家,岳父总会和这个“外国女婿”喝杯白酒,令他感受到幸福满满。2013年,奥帕鲁瓦的妻子来到尼日利亚与他团聚,现在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工作。

  2012年,奥帕鲁瓦回国,在一家中资企业做销售。他说,现在尼日利亚基本上每个行业都有中国公司的身影。

  奥帕鲁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最近几年,中国和尼日利亚两国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想去中国的尼日利亚人越来越多。现在,两国往来非常方便,足以看出两国关系越来越好。我希望自己能为两国交流贡献一份力量。对我来说,尼日利亚是家,中国也是我的家。”

  尼日利亚留学生的中国杂技梦

  2013年5月,18岁的阿尼迪与7名尼日利亚留学生由政府选派来到吴桥学习杂技。吴桥县位于河北省,在北京以南约350公里,这里是世界著名的杂技之乡。

  8名尼日利亚留学生最大的18岁,最小的14岁。在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训练厅里,他们在杂技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倒立、滚翻、踢腿等基本动作。“杂技的本质是挖掘人的身体极限,非洲学生身体素质不错,弹跳力、灵活性、平衡能力、领悟能力都比较好。中国孩子需要10天才学会的技巧,他们一周就学会了。”杂技老师马淑敏说,“不过,14岁的巴古米年龄小,难免会想家,经常搂着我的脖子喊‘妈妈’。”

  阿雅则用英语勤勉地记着日记:“专业课结束后,今天加了一堂40分钟的汉语课,牟红圆老师教我们读拼音、写方块儿字。我早就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起来一点不比杂技简单”;“下午的课程依旧很累,走出教室的时候乜冠华老师偷偷告诉我们在休息大厅等他。乜老师带了两大包沧州金丝小枣,那么小的枣却比蜜还甜,真想给家乡的爸爸妈妈尝一尝。一边吃,乜老师一边给我们理发。14岁的小师弟巴古米忽然抱着乜老师哭起来,原来这个小家伙想起爸爸就是这样给他理发的。”

  中国为非洲国家免费培养杂技人才是中非合作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之一,自2002年以来,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担负起这项任务,已为尼日利亚等20余个非洲国家培训了9届杂技留学生,共计300人。

  这些非洲留学生回国后大部分都从事杂技事业,200余人常年活跃在欧洲、美洲的国际舞台,有40人在各国家团体成为教练和主要演员,10人成为杂技明星、编导、经纪人、主持人,有6人在本国开办杂技表演学校。“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非洲的贫困家庭,凭借从中国学到的杂技本领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人生命运由此被改变。”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常务副校长齐志毅说。

  一名往届留学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尼日利亚学生毕业时在留言本中写道,“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是个好学校,不只老师水平高,还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我爱中国,我还会回来”。

  《北京爱情故事》:用尼日利亚语言讲中国故事

  尼日利亚媒体报道称,尼日利亚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不过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汉语成了尼日利亚人关注的另一种外语,将来可能成为这个国家的又一种母语。

  尼日利亚《笨拙报》网站报道称:“有一点可以解释尼日利亚为什么最近爱上了普通话,那就是中国经济的繁荣。”

  拉各斯州州长巴巴通德·法绍拉说:“不管承认与否,中国人逐渐主导了全球经济,我们只能让学生们做好准备,抓住汉语成为未来语言所带来的机遇。”

  尼日利亚拉各斯州公立学校目前还没有开设汉语学习课程,相关问题还在讨论阶段;但尼日利亚一些大学已经设立了孔子学院——汉语学习中心。前不久,拉各斯大学招收了25名学生,攻读汉语学位。

  除了语言,一些体现国家软实力的电视作品也在尼日利亚大受欢迎。2013年9月,电视连续剧《北京爱情故事》在尼日利亚国家电视台豪萨语频道播出,受到了尼日利亚民众的热烈追捧,中国青年人的情感与奋斗经历成为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

  乌斯曼是尼日利亚纳萨拉瓦州卡鲁镇的居民。他说,早在几个月前他就在电视里看到了豪萨语版《北京爱情故事》的宣传片:“第一集播出的时候,有两个邻居从我家窗户外看到我正在看一部中国电视剧,我就喊他们进来一起看。当他们听到中国演员的嘴里说出豪萨语时,特别惊讶。从那天起,我们就都成了《北京爱情故事》的忠实粉丝,一集不落地看。”

  乌斯曼说,虽然他在尼日利亚接触过不少中国人,但对中国人的生活几乎是一无所知。通过一个多月收看这部电视剧,他对中国年轻人的生活了解了很多,尤其是《北京爱情故事》里反映出年轻人团结奋斗、尊敬长辈的精神让他印象深刻。

  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的公务员萨里苏·穆罕默德·达瓦努则表示,剧中中国年轻人的婚恋观和家庭观深深吸引了他。他感兴趣的是主人公在恋爱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挑战后,如何去解决问题。现在他十分期待第二部豪萨语版中国电视剧在尼日利亚播出。

  铁路建设项目成就中尼爱情佳话

  5月5日,在李克强总理访问尼日利亚前夕,中国与尼日利亚签订了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框架合同,合同额达131亿美元。

  中国与尼日利亚在铁路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2006年4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尼日利亚时,决定由中国政府提供部分贷款,尼日利亚政府自筹部分资金,共同推进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由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承建的阿卡铁路线路就是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卡铁路项目于2011年开工,计划2014年年底竣工。建成通车后,不仅将结束从首都阿布贾到北方重镇卡杜纳没有铁路的历史,而且全程仅需1个半小时左右,将极大改善阿布贾、尼日尔州和卡杜纳州三地间公路交通拥堵的状况。

  这条铁路不仅造福当地民众,还成就了一段中尼爱情的佳话,成为中尼友谊的见证者。

  闫志明是阿卡铁路项目的商务部副经理。2008年7月,他随中国铁路第一勘察设计院来到尼日利亚,进行“阿卡线路”的实地测量工作。性格开朗、英语流利的他很快和周围的同事熟悉起来,其中也包括同一个办公室的尼日利亚姑娘朱丽叶。提起与闫志明的初次见面,朱丽叶仍记忆犹新:“他抱着一堆资料走进我的办公室,然后开始翻译。我们共用一张桌子,他坐我对面。之后我们就开始聊天,我问他,你有女朋友吗?就这样,我们开始熟悉了起来。”

  随着交往的深入,两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开始深入地谈生活、谈工作,谈中国、谈尼日利亚,他们的心也慢慢连在了一起。虽然有家庭的阻力,但两个人仍然在2010年领取了结婚证。第二年,闫志明和朱丽叶就携手回到阿卡铁路项目。闫志明说,他和朱丽叶相识于阿卡铁路项目,又因为这条铁路相知、相爱,这让他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将来我们的小孩,提起来会说,第一条中国和尼日利亚合作的现代化铁路项目,就是由我爸爸和妈妈工作的公司建设出来的,这既对我们个人来说很有意义,对我们的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现身说法的鼓励。我想让他知道,不要有任何偏见,应该积极走出去,成为不同文化间的桥梁,不要觉得因为自己很渺小就起不到作用。”

  阿努米是闫志明和朱丽叶夫妇的同事。他说,中国人与尼日利亚人结婚,是两个来自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的结合,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把两国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样的跨国婚姻充分展现出中尼两国人民的友好、互信和互爱。我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结合,也希望在各个领域都能听到中尼友好交往的故事。”(记者 张雷 江易易)

 

责任编辑: 薛源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