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也叫“端五”或“重五”。据史书记载,古代过端午节,民间有喝雄黄酒,挂香袋,门上悬艾和菖蒲、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 端午的原始意义是避邪驱疫,但在六朝开始就有祭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这一传说的加入,表明人们已不满足于端午节俗原始解释,人们通过对端午节俗的补充与再解释,表达出人们对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物的崇敬,以传承一种爱国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南北分立的南北朝时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社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要保存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习俗是重要内容,端午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尤其重要,我们应该从建构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端午节俗文化。 避瘟保健与追念先贤是端午节俗的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自六朝之后,一直存在于端午节俗之中,一直服务于民众的生活。如果要更仔细地看,避邪避害的节俗普遍存在于南北地域的民俗社会之中;追念先贤的传说同样流传全国,其中纪念屈原的传说,一般集中在知识阶层,当然在两湖地区人们纪念屈原的色彩更浓。 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是本真意义的节俗,因此它也是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在当代社会端午节俗的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人们生活在地球上,生存环境仍受到大气气候的变化影响,湿热的夏季仍是难熬的季节,也是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人们还不能完全避开高温的不适与瘟疫的威胁。期盼生活的顺利与平安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人们也就需要从物质上或心理上得到一种安全的保障,因此处于阴阳二气转换的端午时节,人们必然仍会选择传统的文化手段,来护卫生命。端午传统节俗中的戴五色线,门口挂艾、菖蒲或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等,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仍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在当时那样一个人人自危的时刻,这首民谣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避瘟保健的节俗意蕴,符合了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藉的民俗心理。 同时,人又是文化动物,有自己的族群与特定国家意识,人们不仅需要有基本的生存,也需要有文化的延续。文化延续的关键在于族群的延续,要保障族群生命的恒久,就必须有强固的族群意识。屈原等爱国士人所代表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也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子孙不屈不挠地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这种诠释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聚焦,是民众历史观念在节日习俗中的体现。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有关屈原的历史传说比较于原始避瘟信仰来说,显然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才使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 在全球化的时代,在世界文化融汇的大潮中,要守住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民族的内聚力,传承屈原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十分必要。所以我们也就特别珍惜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在端午节中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民俗节目中,让人们在端午这个特定的节日中回归传统,在与祖先的对话中,感受我们伟大爱国诗人高尚的人格,增强我们民族意识与文化的使命感。让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生活中延续更新。 |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