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
  • 中国版“工业4.0”蓝图出炉 力争2045年建成工业强国
  • 人民日报一个地方总有一个地方赖以生存、发展的金饭碗,海南的金饭碗就在生态环境。海南的农业是特色产业,能够富农却不足以支撑国际旅游岛全局;新型工业虽然可以迅速做大经济总量,但受生态环境制约,增长容量有限。长远来看,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和立省之本。
  • 新华社作为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到“割肉”阶段,调整、协调部门自身以及部门之间的利益不仅存在难度,而且可能引起变相抵制。具体到行政审批项目上,如果取消的仅仅是一些常年不用的审批项目,或者简单地把多个项目合并成一个,从数量上看似乎减少了,但这样的“数字游戏”并不能使企业和社会真正“松绑”。
  • 新华网让市场形成稳定的预期,正是中央决策层履新一年来一以贯之的战略考量。中国将从先前的高速增长换挡为中高速增长,正成为国内外经商界的共识。
  • 英国《金融时报》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称,中国2014年经济增长和通胀目标分别为7.5%左右和3.5%左右,M2增速目标仍为13%左右。中国宏观经济三大目标和去年保持一致,这也符合市场的基本预期。
  • 美国《华尔街日报》7.5%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与过去两年的目标一致,与过去20年每年在7%至8%之间的目标也大致相当,所有这一切显然都意在释放稳定性和持续性的信号。现在也许是该降低预期的时候了。
  • 路透社中国政府确定的2014年宏观经济三大目标和去年保持一致,符合市场基本预期。分析师认为,这同时也传递淡化数量指标的意图,今年稳定是前提,改革是首要任务。
  • 香港《大公报》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中国新经济增长动力尚不明确的双重压力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国经济走势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值得关注的是,在已经结束的地方两会上,多数地方政府纷纷下调GDP增长预期目标,“降速提质”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
  • 台湾《旺报》新一届领导已经意识到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风险,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会议指出,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定和完善宏观政策框架,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着力推动提质增效升级。
  • 新华社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解释说,“7.5%左右”这一目标“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报告同时提出,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作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目标所必须把握的原则和政策导向之一,“区间论”今年首次走进政府工作报告。
  • 香港《明报》6日刊文《政府“自我革命”公布“权力清单”》,文章指,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他并用“壮士断腕”来形容改革的决心。
  • 台湾《经济日报》经过一年,习李的经济思路逐渐清晰。可以判断,习李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似已成竹在胸:一、不刻意追求高增长,已做好接受合理的中度增长的心理准备;二、全面深化改革势在必行;三、再深究下去,所有的失衡说到底就是没能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合理关系。因应之道不外是既要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又要全面铺开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在内所有改革。
  • 新华网进入增速换挡、转型升级新阶段的中国经济,正在探索新的合理区间和新的宏观调控方式。过去一年,面对经济下行较大压力,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定宏观政策,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全年经济增长7.7%,增速与上年持平,为今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打下较好基础。
  • 《河北日报》从发展大势看“必须转”——靠牺牲环境、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的发展已难以为继,必须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从政绩观看如何“保证转”——不能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要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从发展路径看“怎样转”——跳出传统发展模式,把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支撑放在改革、开放、创新上来。
  • 中国经济网自2010年开始,我国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一度出现下滑。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既要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也要有质量的实现增长,任务艰巨困难重重。2013年,在全球经济增速仅为4.2%的情况下,我国依然保持了7.7%的增速,取得了非常难得的成就。同时也应当看到,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已经严重失衡,以出口和投资为主的发展方式面临较大经济矛盾和社会风险,由此可见,“调结构”“转方式”已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 香港《明报》习李新班子自上任以来,便多方面强调要淡化GDP数字的重要性。李克强在政协经济组谈及对今年宏观经济的看法时,已经完全贯彻其“底线思维”,表明今年经济发展目标就是要“增长与就业不穿下限,通胀不破上限”。
  • 中国网“明确区间”是指中央明确提出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要守住防通胀的上限。明确这样一个区间以后,增强了社会信心,稳定了社会预期。同时,无论是下限的保增长、保就业,还是上限的稳通胀,根本上还是为了改善民生,还是确保人民的就业能够增长,收入能够增长,收入能够不受物价上涨过多的影响。所以实际上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在宏观调控方式中的体现。
  • 新华社5日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再次成为关键词。2014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民生图景将与改革图景相互交织,百姓生活将在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中改变。
  • 新华网简政放权与加强监管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体两翼,不能偏废。要在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的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加强和改进监管方式,创新公共服务内容和方式,推动政府依法履职。
  •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虽然任何低于去年7.5%的增长目标都可能对全球财政市场造成惊吓,但是,一些经济学家坚称,这意味着政府下决心支持一个更为平衡的经济。
  • 新华网虽然中国政府指出经济增速减低也是由于主动调控,但不可讳言,中国经济确实遇到一些困难:过分依赖政府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房地产泡沫、地方债务风险、产能过剩等问题威胁着经济健康。能否找到新的增长动力事关中国经济奇迹能否延续。
  • 中国经济网向社会亮出“权力家底”就是开门搞改革,是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触及的利益越深,简政放权的阻力也就越大,这就更需要有“壮士断腕”和“刮骨疗毒”的勇气。“晒”权力清单促进了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同时摸清了权力家底,更为后续简政放权改革加足马力。
  • 《联合早报》援引独立时评人士邓聿文观点认为,行政体制改革、金融财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三方面今年应该会有进展。他受访时说,工作报告已经列明,今年还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包括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等等。部门预算要逐步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包括“三公”经费的公开程度,估计会比去年更透明。
  • 香港《文汇报》6日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日向全国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建立权力列表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今年中央政府计划进一步简政放权,要再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权力列表外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同时力把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一律公开,让民众看明白。去年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同比减少35%,31个省份本级公务接待费减少26%。
  • 加拿大《星岛日报》5日社论称,习近平两会前召集全国省部级主要官员开会,阐述“国家治理”理念,强调要提高民众依法管理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及自身事务的能力,敏感的观察者结合政府去年大幅减政放权之举,认为未来在某些公共领域,政府让度部分空间给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能性将升高。
  • 香港《大公报》6日文章《政府“当头炮”权力先入笼》指,李克强首份政府工作报告,通篇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就是“改革”。改革既是三大原则和政策取向之首,也是今年政府重点工作之首。李克强甚至用了“壮士断腕”、“背水一战”这样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从中既体现了中流击楫、横槊赋诗的气概胆识,也体现了敢于担当、时不我待的使命感、责任感。
  • 新华社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7.5%左右。这是统筹考虑抓改革、促调整、惠民生、防风险等各方面因素确定的。同时,我国已经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转型升级的任务很重,速度也不宜定得过高。
  • 央视改到深处是乡愁。乡愁是什么?乡愁是让农民能够更好的耕作,增加更多收入,乡愁是如何让乡村留住它本应有的“味道”。《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让一亿人就近城镇化,这意味着城镇化不只是盖房子、修马路,而是要体现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的双重融合。
  • 新京报总理报告中明确要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首先要推进,不能以有序为理由不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一些城市资源环境容量有限、个别超大城市总人口增长过快,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合理设置落户政策。在这里,需要遏止的是总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而不是更加严厉的户口准入条件。
  • 证券日报从国内来看,设立7.5%这样一个目标,是中国经济增长主动减速的反映,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客观需求。从国际来看,中国经济主动减速就是给世界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保持这样一个经济中高速增长状态。同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中国在给世界一个稳定的预期,这有助于缓解国际能源压力,降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幅度,有利于其他经济体的复苏和稳定增长。
  • 工人日报李克强总理强调要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这无疑为不少地方千篇一律、脱离实际的“造城运动”轻点了刹车,在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背景下,保障了产业化、集聚化作为未来城镇化的核心,为中国未来地方经济的关键引擎指明方向。
  • 中国经济网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解决“三个1亿人”的问题正是要解决人在城市如何落户、生活,从而推动城市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经济未来通过城镇化的引擎拉动,将实现新增消费的年平均值为2.8万亿,实现新增投资的年平均值为6.5万亿。城镇化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潜力是巨大的,但前提是居民权益受到保护,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这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
  • 香港《南华早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一亿人”问题,促进约一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一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有业内人士表示,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同步加强城镇规划,建设交运措施,提升住房水平,同时完善医疗教育,完善公共服务,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 美国《华尔街日报》中国总理李克强提出了7.5%左右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这个目标与过去两年的一致,与过去20年每年在7%至8%之间的目标也大致相当,所有这一切都意在释放稳定性和持续性的信号。现在的增长放缓可能会促使未来的增长加速,只要这个过渡不会太突然,中国领导人能利用这个机会创造出高质量的工作岗位、实施土地和劳动力市场改革,并改进目前的财政政策。
  • 英国《金融时报》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增长目标缺乏实际意义,因为GDP年均增长10%,而目标一直设在8%以下。随着中国经济在成熟中放缓,增长目标对政策意图的指示意义越发重要。
  • BBC李克强在会议开幕式上宣布了中国201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他同时强调,中国的发展“深层次矛盾凸显,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报道还说,李克强承诺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同时提振国内经济增长,实施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建设。
  • 法国《回声报》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向世界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显示中国政府决心放慢发展速度,将经济引向更健康的轨道。
  • 美国《商业周刊》网站今年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和去年相比没有变化。这一依然较高的增长水平对于确保充分就业——今年定下的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去年的目标是900万人以上)——是必要的。李克强说:“稳增长更是为了保就业,既要满足城镇新增就业的需要,又要为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出空间,根本上是为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201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为7.5%左右,强调在推进金融制度改革的同时将着力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确保就业。报告提出,“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强调努力通过城镇化缩小收入差距的姿态。
  • 光明日报对于每一项民生期待,政府工作报告都回之以具体的改革措施,给出具体的数字描绘将要实现的民生目标。民生与改革,是将奋斗目标与实践路径相结合,由此建构出的民生图景与改革图景,交相辉映,才不会是虚以应对的海市蜃楼。
  • 广州日报民生无易事。深层次问题要靠深层次方法解决,只有不回避焦点难点、敢向既得利益开刀,政府改革的种种成效才能与百姓所见所感相符。民生冷暖体现发展高度。
  • 经济日报保证民生持续改善,制度建设是关键。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来保障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增量投入,以实现民生改善的可持续、制度化。
  • 香港《南华早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一亿人”问题,促进约一亿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一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有业内人士表示,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同步加强城镇规划,建设交运措施,提升住房水平,同时完善医疗教育,完善公共服务,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 新加坡《联合早报》除了经济和军事,李克强在报告中也以平实的语言触及了民生、文化、环保、外交、反腐、港澳台等广泛课题。
  • 美联社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将通过关闭更多的煤电厂等措施来减少污染,以及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医疗保险的资金投入。美国专家表示,这是李克强总理在向贫困和污染宣战,反映了新一届政府对于社会民生的重视。
  • 英国《金融时报》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公众关切的一大问题。本届政府正以更严肃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并已开始采取一些实际行动减轻污染。
  • 日本共同社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重拳强化污染防治,表现出致力于食品安全、纠正贫富差距等国民关注问题的态度。
  • 香港文汇报新的政府工作报告展示了中央坚定果断推动改革的决心和气概。国家新一年的施政重点是以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同时加强廉政建设,大力改善民生,织牢民生安全网,彰显新一届中央政府深化改革、知难而进、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
  • 台湾《联合报》李克强的报告突出其“忧民之忧、急民之急”之理念,具有明显的民生特色。报告对解决民众高度关注的就业、住房、医疗、社保、教育及食品安全、空气污染治理等热点问题作出回应,以求打造就业创业良好环境,织牢民生安全网。
  • 科技日报近年来,环保部对火电、钢铁、石化等行业实施了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雾霾问题却越演越烈。在雾霾大规模弥漫的时候,环保领域的代表、委员,一再遭遇媒体围堵,讨要说法;代表、委员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问责环保部。其实,问责环保部不是万能药,与其磨嘴皮子,不如切断环保部门对地方政府的依赖,将环保部门收归中央垂直管理,并加强职权范围和治污权责。只有“体制病”治好了,周部长腰杆挺直了,治污才更有希望。到那时,还不见效,强力问责不迟。
  • 法制日报一些环评机构编制报告书(表)过程中不踏勘现场、不开展环境状况调查、不分析数据可靠性和代表性,甚至弄虚作假。针对环评机构存在的这些问题,环保部3月7日发布意见,加强对环评机构的监管。其中明确要求,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为建设单位指定或向建设单位推荐环评机构。
  • 新加坡《海峡时报》GDP目标被视为中国领导人改革决心的关键信号。中国一度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严重影响环境。如今中国“以放缓经济增长速度让位经济增长质量,以进行30年来最雄心勃勃的改革”。
  •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中国领导人承诺抗击污染、保持增长。李克强有一长串的重要任务,但他在提及环境问题时使用的语言尤其强烈,这也是目前中国最紧迫的社会问题。
  • 路透社一些人士担忧环境政策对就业和收入造成冲击。东亚银行的分析人士说,“政府已经出台了许多环保措施,但这些举措已经开始对民生和经济形成负面影响。这个问题需要解决。”
  • 美联社李克强表示,政府将通过关闭燃煤锅炉、控制水污染等措施,更加努力地减少环境污染。他将范围扩大的雾霾以及水、土污染称为大自然对粗放增长和盲目发展亮起的“红灯”。
  • 德国之声“硬措施完成硬任务”,“德国之声”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治理污染的决心。
  • 台湾《中国时报》李克强今进行政府工作报告处女秀,适逢人民币贬值、经济表现软,又要重手治污,已宣示7.5%GDP增长率就是下限的他,今天的报告就是“7.5%保卫战”计划书。一场既要发展、又不能过度干预的战役正要开打。
  •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中国人很熟悉领导人作报告的方式,先描述困难,然后列举成就。但这一次,李克强总理的首次政府工作报告有了新亮点,他用一种富有色彩的生动语言,阐述了一个对许多中国人愈发重要的问题:污染。
  • 美国华盛顿邮报李克强在他的首次政府工作报告中,铺陈了治理污染的详细措施,例如关闭5万个小型燃煤锅炉,减少燃煤发电厂的硫、硝排放,淘汰高排放的老旧机动车、推广清洁车用柴油等。
  • 印度报业托拉斯今日中国政府向长期以来的雾霾污染宣战,今年将安排350亿美元的环保资金用于治理中国大面积的雾霾污染。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指出政府将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出重拳强化污染治理。
  • 路透社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中国准备向污染宣战,称政府将推出多项措施治理污染问题。李克强在讲话中表示“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李克强表示,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
  • 美国《国际财经时报》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式上,中国政府誓言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同时承诺将坚决打击恐怖主义活动,建设平安中国。
  • 《华尔街日报》今年,中国再次作出了抗击污染的承诺,颁布新的限制措施,甚至在工作报告中首次使用了“雾霾”一词。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誓言全力以赴抗击污染。5日发布的工作报告还呼吁将环保节能支出增加17%至约人民币2100亿元。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党对全国人大代表发表讲话时说,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 路透社中国将进一步进行改革,实现更有侧重、更加绿色的经济增长,向污染开战,把投资步伐降到10年来最低水平,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报道说,中国经济30年来一直高速增长,但也出现了污染、负债水平太高等问题,需要改变增长模式,使经济恢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