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供给引擎加强需求拉动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今年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扩大内外需求,天津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打造“双引擎”、扩大内外需,有效释放增长潜力和动能 (一)多点施策,鼓励创业创新。一是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先后制订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2011—2015年)和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实施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培育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建设科技研发新高地、提升金融对科技的服务水平等17项措施。今年一季度,全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949家、小巨人企业108家。二是实施“千企万人”计划。2014年,实施支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对新建和升级的高水平研发平台给予专项资助等7项措施,计划用3—5年,遴选支持1000家具有良好创新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企业,依托研发平台引进和培育1万名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到今年3月末,共有254家通过认定,入选企业累计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682人,启动研发项目235项,申请专利116项。三是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今年安排34个亿,用于培训补贴和津贴,鼓励和引导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重点面向45岁以下企业中青年职工、院校学生、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开展以“职业培训包”为主要模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急需的技能人才。四是实施科研院所引进计划。对新引进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企业研发机构、中科院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中科院成果转化基地和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给予资金支持;设立院市合作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认定后予以财政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各区县已引进注册56家,已签约未注册15家,在谈11家。五是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今年先后出台实施加快建设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二十一园”规划方案。落实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促进投资、融资、服务、对接一体化发展,实行人才服务绿卡和“一卡通”制度。六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落实国务院9号文件精神,出台实施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支持建立众创服务平台,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鼓励支持大学生、科技人员创业,实施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改革。七是实施“一张绿卡管引才”。建立人才绿卡制度,简化审批流程和手续,将原来的56个环节精简到19个,办结时间由2个月缩短到7天,为高端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提供高效便捷的个性化服务。八是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风险补偿金,首期规模60亿元,按照既定程序为合作金融机构核销50%的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本金。同时,开展“促发展、惠民生、上水平”活动,对全市17万家有营业收入的中小微企业全面摸排,推动落实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做好政策宣讲、需求调研、银企对接和答疑解惑等工作。截至今年3月末,全市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112亿元,比年初新增542亿元,增长30.3%,比去年同期提高10.7个百分点。 (二)抓住关键点,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一是连续第9年实施20项民心工程。共有4方面20大项50个子项: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持续扩大社会就业、提升群众收入水平、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以及帮扶特殊困难群体;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提升学校现代化水平、提高公共医疗水平、完善便民服务功能、提升公共交通质量、推进法治天津建设;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建群众健身场所、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改造城市路水气热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推进清新空气行动、打造城市清水河道、实施市容环境整治、建设美丽社区。二是连续第3年实施“美丽天津·一号工程”。深入推进清新空气、清水河道、清洁村庄、清洁社区和绿化美化“四清一绿”行动,坚持铁腕治污,改善环境面貌。特别是坚持“五四三”举措,实施控煤、控尘、控车、控制工业污染和控制新建项目污染;运用法律、经济、科技、行政手段合力治污;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实现管理无死角、监察无盲区、监测无空白,防治大气污染,推动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三是加强民生资金管理。今年,市财政安排民生支出增长13.3%,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76.4%。盘活存量增投入,清理财政和单位结余资金,整合用途相近、分散管理的财政专项资金,推进国有资产和公共资源出售变现,收回预算统筹用于民生支出和社会事业发展。创新模式提效益,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将社区服务、居家养老、就业培训等服务事项交由社会力量承担;推进公共产品融资租赁,对电动公交、地铁车辆、诊疗设备等公共产品实行批量采购、分期付款、到期回购;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城市供水供暖供气、垃圾污水处置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找好发力点,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一是加强组织推动。大力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7+6+3+1”投资重点领域项目,目前有99个项目在7大工程包范围内;对目前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3649个项目全部实行项目责任制,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问题;推出今年83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和107个市重点前期工作项目,分别利用“绿色通道”加快审批建设和实施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加强项目筹划储备,深化储备项目建设条件,按季度推出市重点推动项目;支持扩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投资,实现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在投资中占绝大多数。二是筹措建设资金。综合运用企业债券、上市融资、保险资金、融资租赁等新的融资方式,弥补资金缺口;用好各级预算内基建资金,支持项目建设;重点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出台实施方案,推出一批试点项目;推动利用外资结构调整,支持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扩大利用外资;组织召开全市重大项目融资推介会,向各金融机构推出投资总规模7990亿元、融资需求额4007亿元的重点项目446个。三是强化招商引资。组织精干招商力量,分赴周边省区市举办招商推介活动,吸引更多企业来津投资兴业;抓紧落实18个重点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源源不断的项目流;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1+11”功能承接平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二十一园”、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载体,完善服务功能,为项目入驻创造条件。四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重点完善企业投资管理办法,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5年版),制定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管理实施办法和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实施办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定“天津市发展改革委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制定实施自贸区负面清单,推进投资服务便利化。 (四)培育增长点,巩固消费对稳增长的基础作用。今年3月,市政府出台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完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流通领域改革创新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4方面13个领域28项措施,促进消费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重点培育三大消费增长点:一是培育引导新兴消费。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支持零售企业建设无线局域网(WIFI)系统,鼓励龙头商场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模式(O2O),发展以直邮、集货和保税备货等模式为主的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大力发展循环消费。重点推动绿色回收进社区、进商场、进园区、进校园、进机关等“五进”工作。推广绿色消费。开展创建绿色商场活动,支持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零售店铺进行用能设备节能改造。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消费。建设村级连锁便利店550个,覆盖率由77%提升到90%。完善村级便利店服务功能,制定提高加盟店连锁配送率管理办法,增加金融、缴费等综合配套服务,使乡村便利店成为多功能商业服务网点。改造提升10个设施环境差距较大的农村集市。三是创新提升服务消费。继续推进滨海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孵化转化平台。整合提升商业综合体娱乐体验单元,发展体验娱乐、度假休闲、亲子互动等服务消费。推动批发市场积极承接北京商贸批发功能,打造立足天津、辐射环渤海的北方小商品市场集群。推进会展业区域合作,构建京津冀会展业联盟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改善消费环境,强化多维度评价与监督,充分利用“天津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引导商贸流通企业诚信经营。 (五)选准突破点,保持出口对稳增长的支撑作用。2014年6月,出台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支持外贸稳定增长若干意见落实责任分工的通知,分别从优化外贸结构、改善外贸环境、强化政策保障和增强外贸企业竞争力等4方面,明确了27项具体任务和时限要求,目前正在抓落实。同时,今年重点抓好3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外贸领域改革。推动口岸通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全面实施,扩展加工贸易联网审批部门。强化公平贸易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国际贸易摩擦案件应对水平。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逐步建成服务功能完善、资金进出方便、贸易活动便利的制度体系。二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依托自贸区,深入研究并推动发展转口贸易、过境贸易和离岸贸易。实施自主品牌、民营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出口扶持计划。推进内外贸相结合的商品交易市场建设。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创新试验区建设,争取保税进口试点,实现综合服务平台与海关、商检电子数据系统对接。三是促进高能级主体聚集。培育与引进相结合,更多聚集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贸易流通主体。推动优势流通企业利用参股、控股、联合、兼并等方式做大做强。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增强其通关、物流、退税、融资等服务能力。培育和引进创新能力强、集成服务水平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落实好国家相关任务要求,加大政策储备力度。创业创新方面,组织实施“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制定出台“天津市引进人才绿卡管理办法”;尽快将个体工商户纳入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尽快出台“天津市重点领域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施方案”,积极筹备全市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推动会。投资方面,抓紧完善“企业投资管理办法”;制定“天津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管理实施办法”和“天津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实施办法”。消费方面,抓紧制定新建大型流通设施的商业影响评价办法;推动放宽物流配送行业准入管理;探索以商协会为依托的流通共同治理模式;健全电子商务、会展等行业统计制度。出口方面,围绕自贸区建设,创新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落实122项制度创新措施,探索建立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推进“三个一”通关试点;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 (二)整合利用全市资源,打造项目储备体系。要求各区县、各单位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筹划和遴选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民生举措,形成一个信息平台、一个项目库、一本项目册,实现项目库动态管理、信息共享。同时,积极建立市重大项目储备库,构建与各区县和市有关部门联网的重大项目储备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