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医院陪护人员住宿费用高,对那些治病钱都不足的人是很大的负担,建议医院可把病床改成上下双层的,上层给病人家人用,或在医院附近配套建设宿舍楼,类似学生宿舍,使用上下床,并配套公用厨房,方便患者家属自己做饭。2015-03-08
在临床诊治疾病上,以执业医师为主;但是,在疾病预防保健领域,国家也应该设置像健康管理师这样的专业技术骨干职业。2015-02-26
疫苗的使用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稳定。当前在疫苗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极少数疫苗异常反应个例,希望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救助补偿机制。2015-02-20
关于医疗改革,提两点意见:一是改变当前以“大搞基建+进大型设备”的改革模式,越是大医院越需无限扩大的格局。明确定位各级医院分工合作。现有的卫生院,可以作为社区门诊医生的病房和管理协调中心;县市二级医院作为区域中心地位,发挥骨干作用;省级医院作为大病,疑难病的治疗,科研,教学中心,发挥领头羊作用。政府根据不同定位,实施不同的政策措施。 二是合理控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斩断灰色利益链,提高医生护士收入,同时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对医院进行现代化管理。2015-02-13
建议政府大力培养全科医生,为社区医院提供医生资源,提高社区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减少民众因小病小疼就去大医院,而造成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和拥挤的现象。2015-02-10
建议政府加大力度整顿中药市场,严惩与打击假药的出售、贩卖、使用。2015-02-08
民营医疗对于国民健康的促进是不容忽视的,国家这方面也在鼓励,但是力度还不够。建议对民营医院适度减免税费,同时这也是在为患者在减轻负担,有利于良性发展。另外应加强对民营医院的人材培养和输送,让民营医院的实力也强起来。2015-02-07
建议推行医生责任追究制和档案记录制,促进医生手术的仔细程度、提高医生的责任心,减少医疗事故,同时为医疗事故提供法律依据。2015-02-06
建议政府加大对黑诊所的整治,加大对黑诊所的排查,联合群众实行黑诊所举报有偿机制,严控诊所的准入资格。2015-02-05
建议加大社会大病救助财政资金。建议财政部、民政部、卫计委、保监会等多部委牵头,扩大医疗保险、医疗救助财政资金,才能有效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让人人生得起病,看得起病,医疗有保障。2015-02-04
省、市、县、乡乃至村,各级医疗机构条条块块,上下和之间分割严重,重复检查、设备重复购置、人员调控和流动不畅等,造成了群众就医环节多、成本高的现状,医患矛盾突出与此相关度高,医疗质量提高缓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症下药。建议由三甲医院牵头,自上而下对各级医疗机构进行整合,形成规模较大的医疗集团,在内部形成中高低搭配,突出业务指导、整体推进、高度专业化的态势,由集团内部自行调节分级诊疗的机制,减轻群众就医环节过多、重复检查的麻烦和经济负担,同时也节约国家财政支出。此事宜早不宜迟。2015-02-03
建议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发挥传统医学的优势。2015-02-01
建国以来,乡村医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称号,为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许多人在这个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了一辈子,至到死亡也没有退休、也得不到养老。合理解决他们的退休、养老以及收入偏低的问题,对于巩固乡村医生队伍,提高乡村医生的执业能力,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让农村居民真正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5-02-01
确立医疗为公益性质,而非盈利性质。1.可以把所有疾病分为亚疾病,轻微病,常见病,疑难病,未知病。社区、村乡级别医院负责疾病的预防及轻微病的治疗,县级负责常见病的治疗,省级负责疑难病的治疗,国家级负责未知病的研究。2.成立各级官方医疗交流论坛,各级论坛把自身对应的每个病设一个项目(包括保健),让大家讨论,最终形成一套最有效,花钱最少的中西医不限的治疗方案,每年总结成册一次,印刷或做成电子版给各级医院作为行医总则。以后每年对研究出更少钱、更好疗效解决某病方案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全年对花钱少,治愈疾病多或发病率低得社区、村乡级,县级,省级医疗机构,国家给予奖励。医保部门也可以通过以上方案考核各级医院,使有限的资金高效服务民众。3.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并给予相对较高且稳定的工资,让他们有能力在社区、村乡级医疗机构治愈一半以上的发病人。2015-02-01
1.建议政府牵头,组建医疗纠纷处理机构,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基金(各医院每年交一次保险费,患者在住院及门诊挂号时交一定的保险费),一旦出现医疗纠纷,由政府出面合理运用基金,解决纠纷。让医生可以全力以赴,放心治病。2.确立医疗的公益性,加强基层医院的技术及资金投入,稳定提高基层医生的“社会地位”及收入,鼓励医生以最少的钱治愈病人的疾病(政府可以以资鼓励)。3.压缩医药(包括医疗器械、医用材料等)中介的利润,让老百姓看的起病。2015-02-01
医疗改革旨在为民众提供疾病治疗的服务和保障,满足不同人群、各类病情的治疗需求,政府管理部门在制定方针政策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允许和鼓励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用药计划,这样才能在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健康权益的同时,还能调动一线医务人员业务创新的积极性。改革应该是富有生命力的推动力。2015-01-31
希望应该尽快完成全国医保联网,早日实现“一卡在手,就地看病”的愿望。2015-01-31
如果相隔一条街的三甲医院互不相认检查结果,需要重新检查,不管是出于何种缘由,这都是不符合患者利益的。建议建立统一的病历库,可先由少量三甲医院试点,互通病人病历,互通检查标准,慢慢扩大至全国。理想状态下可以达到不管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看病,都可用社保卡号(身份证号)查询到病人全部的电子病历、检查结果、用药历史。2015-01-29
区域发展离不开,外来人的流动,但现在的医保,地区限制导致不能报销,增加外来创业人员和农民工负担,希望创新,由国家统一管理资金,省与省异地结算。2015-01-28
分离公立医院行政级别,由地方卫生局直接进行业务管理,医院自行制定发展方向,政府进行监督。建议政府制定引导方案,引导居民小病去社区(卫生院)和卫生站(卫生室)进行治疗,以缓解二级(包含二级医院)及以上医疗机构人满为患、一床难求的格局,拉动基层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大力提倡二级(包含二级医院)及以上医疗机构专家、特色科室医务人员下基层进行为期一个季度的驻扎,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医院可对经常驻扎基层进行业务指导的医务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鼓舞医疗资源平衡共享。2015-01-28
目前医改不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医患双方利益取向不一致。应当建立“健康承包责任制”,形成医生越拼命维护患者健康、越给患者省钱自身就挣钱越多的机制,形成医生竭力维护患者的健康,医患主动控制不良费用支出的医疗市场,医改才能成功。目前的政策如总额预付(类似于预算,起费用控制作用)等是正确的改革方向,但必须通过微调医保定点(类似于预算列项)政策,进行锐化,才能发挥好引导作用。1.患者方面只须强化定点管理,限制就诊医院,改变目前可以随意到定点医院就医的政策。患普通疾病在定点医院之外就医必须经定点医院批准,发生的费用从定点医院的医保总额预付款中拨付;急症仍然可以先就诊,但费用事后处理过程同上。2.对医院,改变总额预付额度确定方式。主要根据定点该医院的患者人数确定给医院的额度。定点人数越少额度就越少,这样医院之间就争相赢得患者的认可和定点;会努力确保定点人群的健康,减少花费从而赢得更多结余获利。2015-01-25
医生是否可以更好为患者负责,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同时现在提倡构建节约型社会,是否可以为每个人构建电子档案,医生通过电脑就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做出检查、治疗方案,真正做到(无纸、无ct底片、无挂号单、无病例本)无纸化办公,绿色办公,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医疗成本,降低患者负担,也可以有效的节约资源。2015-01-25
建议加快异地医保一体化进程,尤其是对于退休职工随迁子女到外地生活的异地医保报销工作,建议简化报销手续,取消异地医保定点医院的限制,毕竟有的时候可能需要转院之类的,将群众就医仅仅医保报销问题限制在几家医院里,缺乏灵活度也不符合人性化就医的需求。2015-01-24
建议对某些罕见病、重症疾病,如渐冻人症、癌症等,可设置对应的官方救助基金会,吸纳社会上善心人的捐助,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在网络上公布捐助去向,对患者提供经济援助。提高重症相关药品在医保中的报销比例,减轻患者负担。给药企制定研发义务,每年必须展开对某种重症疾病药品的研发。对重症疾病的药品审批流程建立绿色通道,优先审批手续。设立社会公益组织,召集志愿者对缺少家庭成员的重症患者的日常生活、就医治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加大对罕见病症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病症的特点,减少社会上对患者的不解和歧视,聚集更多关爱。201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