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人体之后,首先会在呼吸道系统中繁殖,因此可以通过检测痰液、鼻咽拭子中的病毒核酸判断人体是否感染。感染一段时间后,一般是7-10天之后,人体会产生针对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最先出现的是IgM抗体,随后会出现IgG抗体,所以使用免疫学检测方法能够检测这些特异性抗体,判断人体是否感染过病毒。
两者的区别,核酸阳性说明标本中存在病毒核酸,意味着感染者可能具有传染性。IgM抗体阳性,说明患者处于感染早期,IgG抗体阳性说明感染过新冠病毒,但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传染性。与抗体检测相比,核酸检测更加灵敏,也是实验室检测的“金标准”。
武汉所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已经清零。“清零”就是在医院里符合新冠肺炎诊断标准的病人已经没有了,不等于所有曾患过新冠肺炎的病人全部出院了。新冠肺炎治好以后,有些人一些基础性病变还需要治疗,有些病人出现并发症,这两类病人有一部分还得留在医院继续治疗基础性病变或者并发症,要根据治疗情况酌情考虑什么时候出院。
新冠病毒是一种囊膜病毒,对温度是比较敏感的,气温升高不利于病毒存活。通过空气传播的病毒,相对容易受到气温影响,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等方式传播,相对来说,受气温影响会小一些,南半球国家目前处于夏秋季,天气比较炎热,但新冠疫情依然持续发生。最终情况如何,需要进一步观察。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何时结束,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中国付出巨大的努力,已经有效控制了疫情。但只要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疫情对人类的威胁就不能解除,疫情很难说在短期内结束。
有专家认为,这种可能性有,但概率比较低。目前没有发现新冠病毒具有流感病毒这么高的变异性,因此常态化的可能性不太大。也有专家认为新冠病毒传播能力高,已有四种冠状病毒为季节性流行,新冠病毒形成季节性流行,有一定的可能性。
专家认为,从目前研究和临床实践看,新冠病毒主要在呼吸道复制,慢性携带不太可能。其同类的引起非典和中东呼吸综合症的两种冠状病毒,尚未观察到感染者持续带毒,从我国几万名恢复者来看,也未观察到长期带毒迹象。目前知识认为,个体感染新冠病毒后长期带毒可能性极小,现阶段也尚未得到证明其慢性化的免疫学和病毒学研究证据。
孕产妇和儿童总体的病例数不是很多,孕产妇大概有200多例,儿童占到报告病例的2.4%。孕产妇轻症居多,治疗效果也比较好。儿童病例总体病情较轻,重型和危重型的例数比较少。从武汉的情况来看,轻症占96%,重症占4%。
首先要对大众进行广泛宣教,不歧视新冠恢复期的患者,使他们尽快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第二,对新冠患者,要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对疾病的恐惧和各种压力。第三,有个别确实有心理问题的,要给予相应的心理救治和疏导。
一般情况下,复阳患者都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首先要到定点医院进行隔离观察,因为复阳仍然可能有传染性。第二进行密切的医学观察,这样的病人是否进展,要通过观察来看。极个别会有临床表现,要进行医学干预。
到目前为止,累计报告总数是6764例。
有1297例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症状,转为确诊病例,还有4444例在14天集中医学观察期后,经过了2次PCR检测阴性,又经过14天医学观察随访,解除了医学观察。
剩下1023个,仍然在医学观察中。
目前已经有三个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腺病毒载体疫苗首个获批进入临床研究,于4月9日开始招募二期临床试验志愿者,这是全球首个启动二期临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种。4月12日、13日,连续两天对灭活疫苗进行审批开展临床试验。
新批准的这2个疫苗实际是一个技术路线,属于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用完整的病毒组成,制备过程要通过理化方法要灭活其致病性,还要通过灭活验证,而且仍然保持病毒的免疫原性,通过纯化工艺等制备过程,制备出候选疫苗。候选疫苗接种到机体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达到保护作用。
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很多研发的步骤由串联改为并联,研审联动,滚动提交研发材料,随交随审随评。在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通过无缝衔接,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和审评效率,都做到最大化,这是速度快的原因。
中国在前期所开展的药物研发所取得的成果已经被部分国家所采纳,纳入到相应的临床救治方案中。世卫组织以及多个国家也在相继开展氯喹、羟氯喹等药物的临床研究,多个国家先后批准使用恢复期血浆、托珠单抗等中国方案中所涉及到的药物品种与方案应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或者开展临床研究。
中医药通过临床筛选出有效方剂“三药三方”。“三药”即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囊、血必净注射液。“三方”是指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三个方剂。 国家药监局已经批准将治疗新冠肺炎纳入到“三药”的新的药品适应症中。日前,清肺排毒颗粒和化湿败毒颗粒已经批准,获得国家的临床试验批件。
在门急诊规范设置预检分诊点。对患者查看健康码,要求佩戴口罩,重点询问是否存在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疾病症状体征,是否与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触、有疫情高发地区旅居等流行病学史,对患者进行体温测量。将发热患者及高度怀疑新冠肺炎患者规范转移到发热门诊。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预约诊疗工作,开展先线上后现场的两次预检分诊。
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和预约治疗,实现分时段预约就诊,减少人群现场聚集。逐步扩大预约范围,最终实现非急诊患者全部“先预约、后就诊”的目标。
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优势,积极提供线上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健康宣教、就诊指导、慢病复诊、心理疏导等服务,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工作。
发热门诊要设置在医疗机构内相对独立的区域,通风良好,有醒目标识,有独立卫生间,通道和分区设置符合要求,配备专用设备设施,最大程度保证检查治疗在发热门诊内完成。发热门诊定时消毒,所有人员均应当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做好防护。经问诊、体格检查等不能除外新冠病毒感染的,应当进行核酸检测等相关检查,进一步排除新冠病毒感染。
对发热门诊就诊患者和门急诊高度怀疑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核酸检测,实行应检尽检。鼓励医疗机构根据所在地区疫情防控响应级别、风险等级,以及入院患者的旅居史等特点,采取适当方式在患者入院前完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筛查,及时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
截至4月6日,新冠肺炎确诊住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达2.15万元。目前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15万元,少数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达到几十万元,医保均按规定予以报销。
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患者的医保结算,涉及总费用约14.86亿元,医保支付9.9亿元,总体支付比例为66.6%。
34种药品和78种中药饮片,产能恢复率已经达到正常水平。相关药品纳入《诊疗方案》后,确保稳定充足供应实现“药等人”。目前,磷酸氯喹日产能达到10万人份,阿比多尔日产能5万人份,法匹拉韦日产能1.15万人份。莲花清瘟、金花清感等重点品种,库存相对充足,市场供应有保障。
今年一季度原料药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生产已全面恢复。受物流运输困难等影响,实际出口量较去年减少20%左右。但与治疗新冠肺炎相关的原料药,实现逆市增长。今年一季度,维生素C出口同比增长10%左右,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出口量增长30%,硫酸羟氯喹出口量已超去年全年。下一步,将重点解决跨国运输等问题,保障国内国际市场供应。
3月17日起,国家医疗队陆续有序撤回。截至4月6日,国家医疗队和各个省派出的医疗队已经撤回了将近38000名医务人员,目前仍然在湖北、武汉坚守岗位的还有近1000名医务人员,以及国家医疗救治组的部分专家,他们都是负责重症患者救治工作的医务人员,也是高水平的团队,将在武汉承担好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截至4月6日24时,武汉重症患者已经从最高峰的9000多例下降到181例。
困难主要集中在:一是老年患者多,二是基础疾病重,三是病情迁延而且病情变化快,给救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
将重症患者集中到高水平的医院,集中患者、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救治。把基础病的治疗与新冠肺炎相关的器官支持和治疗结合在一起,发挥多学科团队专家的作用。特别加强护理工作。
把原来的专家巡诊制度变为专家驻点指导,形成“一人一策”的个体化救治。
建立疑难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复阳和无症状感染者的人群分布、感染性强弱、临床转归等问题,目前有关方面和专家正在加紧研究。据统计,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复阳患者导致疾病传播的确切病例。同时,在当前严密的防控举措下,大部分专家认为无症状感染者导致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不大。
一是无症状感染者,要集中观察14天。
二是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实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没有条件的也可以居家医学观察。
三是除外交人员以及从事重要的经贸、科研、技术合作的人员之外的所有入境人员,到指定的医学观察场所进行入境后14天的医学观察。
四是出院病例。要继续进行14天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
一、入境人员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有发热症状的人群以及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社区、家庭发现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和聚集性疫情。
三、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学校、托幼机构在复学、复园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异常情况的摸排。
四、养老机构、残障人员福利机构、监管场所等发生的异常情况。
配合流调工作,提供真实、可靠、详细的信息,可以尽快收治患者,隔离无症状感染者,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是防止更多的人感染和疫情扩散的一个关键措施。隐瞒病情、行程,不仅不利于自身治疗,还会对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流调人员会保护大家的个人隐私,可以安心予以配合。
所有的无症状感染者一定是与确诊病人有过接触史的,或者去过正在发生疫情的流行区,对于已经发生过流行但确诊病例已清零两周以上的地区,不会无缘无故突然出现无症状感染者。我们现在的措施,应该说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控制无症状感染者,由无症状感染者造成流行的可能性很小,不会造成社会层面的扩散。
截至3月31日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30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2例,当日解除隔离302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367例,比前一日减少174例。
综合目前的监测和研究,无症状感染者存在传染性,但其传染期长短、传染性强弱、传播方式等尚需开展进一步科学研究。部分专家认为由于无咳嗽、打喷嚏等临床症状,病原排出体外引起传播的机会较确诊病例相对少一些。
目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主动发现:
一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开展医学观察期间的主动检测;
二是在聚集性疫情调查中开展的主动检测;
三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传染源追踪过程中对暴露人群主动检测;
四是对部分有境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和居住史人员开展主动检测。
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经过14天潜伏期的观察,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始终为无症状感染状态;二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采样时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随后出现某种临床表现,即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
无症状感染者应集中隔离14天,原则上集中隔离满14天且两次连续标本核酸检测阴性者(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可解除隔离;如果核酸检测仍为阳性者,则继续隔离医学观察。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如出现临床表现,应及时转归为确诊病例,进行规范治疗。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也要进行14天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抗体检测是对人体血液中的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在疾病的感染早期,人体内可能还没有产生抗体,存在检测窗口期。抗体检测可用于对核酸检测阴性病例进行辅助诊断,也可以对病例进行排查筛查,但还不能代替核酸检测方法。
低风险地区,要全面恢复医疗服务,向群众提供日常医疗服务,包括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全面保障门急诊、住院、手术、检查检验等。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恢复正常医疗服务的保障上。高风险地区,一方面要做好疫情的防治工作,同时要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患者的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目前全国总体的医疗服务量较去年同期恢复至了60%左右。
很多病毒性疾病都可以累及到神经系统,但累及的概率总体不是特别高。从地坛医院病例来看,其发生的概率也不是很高。但是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新型冠状病毒是可以累及到神经系统的。在临床救治方面,要监测神经系统受累的相关指标,并及时进行干预。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避免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导致病人死亡。
湖北以外地区要全面有序开展预防接种工作。通过网络或电话开展预约接种,优先安排因疫情防控未及时接种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补种及其他疫苗后续剂次接种。接种门诊要科学确定每日接种量,合理安排时段,尽可能减少接种前等待时间,避免接种后留观人员聚集。
各级医疗机构要在严格落实当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前提下,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优先安排好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每个县(市、区)要确保有定点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开放,用于开展狂犬病主动及被动免疫、外伤处置、破伤风疫苗接种等服务。
针对轻型、普通型向重型转化的阻断,重点推动磷酸氯喹、法匹拉韦和中医药。
针对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重点推动恢复期血浆、托珠单抗、干细胞和人工肝的临床应用,目前均已取得良好的进展。
其中法匹拉韦已完成临床研究,显示出很好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建议尽快纳入诊疗方案。
五大技术方向疫苗都总体进展顺利,第一批确定的9项任务都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大部分工作,大部分研发团队4月都能完成临床前研究,并逐步启动临床试验。已有研发进展比较快的单位,向国家药监局滚动递交临床试验申请材料、并且已经开展临床试验方案论证等相关工作。待审批后开始临床试验。我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展不会慢于国外。
卫生健康部门要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开通儿童医疗救治绿色通道,确保确诊或疑似感染儿童第一时间送定点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治疗。对疫情期间有其他疾病的监护缺失儿童,村(居)民委员会、受委托监护人要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协助做好就医就诊。
应进行严格居家隔离,尽可能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并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做到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和日常清洁,避免外出活动。湖北省武汉市等设有出院患者集中隔离点的地区,要做好出院患者医学观察、康复、照护等服务。
出院患者要按照复诊计划在定点医院进行复诊,一般在患者出院后第2周、第4周进行。各有关医疗机构和集中隔离点要密切关注出院患者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出院患者要特别加强健康状况监测,一旦发现出院患者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应尽快将其转至定点医院进一步治疗。
国家药监局针对此次疫情防控专门部署开展了疫情防控用药专项产品抽检。截至3月11日,已完成2532个批次检验,总体合格率99.88%,对个别不合格批次产品已经及时采取了风险控制措施,并依法进行处置。“抗病毒中成药专项品种抽验”已经完成了258个批次的检验,目前检出结果全部都符合规定。
针对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推荐的产品都进行了专项部署和重点监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组织专家实时监测、及时分析,每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截至目前,监测系统尚未收到新冠肺炎治疗药品不良反应的群体事件的报告,也没有发生明显的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信号。
建设和改造的时候,同时建设了医疗废物暂存处。医疗废物管理方面,和其他定点医院的要求是一样的,都是有专人到病区去分类收集,用密闭车辆送到医院的临时暂存处,再由本地区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转运进行集中处置。在医疗废物的管理处置方面,要求和措施都是一样的。
医疗队轮换休整有多种方式。
安排接续医疗队接替部分医疗队工作。目前已安排了在武汉的56支医疗队和黄冈的2支医疗队进行轮休。
重症救治医疗队,增加医疗队人员,新老搭配,延长排班节奏,缩短每个班次工作时间。
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更为灵活的排班方式,劳逸结合,延长休息时间。
制定紧急心理危机的干预指导原则,针对医护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出干预原则和具体措施。
开发专业化网络心理服务平台,提供规范化的心理服务。
发布心理调试指南等科普宣传材料,引导医务人员掌握自我调节方式方法。
派遣心理援助队伍支援湖北、支援武汉,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
一线医务人员范围的确定以是否直接接触疑似患者、确诊患者为依据,以实际参加现场处置、患者救助的工作情况为依据。临时性工作补助,根据一线医务人员承受风险的不同,补贴标准分为两档。
从检测试剂盒批准上市以来,截至3月5日累计供给了1537.4万人份的试剂盒,日均供应量34.16万人份,目前生产企业的库存还有大约200万人份,可以说完全能够满足湖北省和全国其他地区的检测需求。
托珠单抗进入第七版诊疗方案,对中国科技大学基础研究科学家找到的炎症因子风暴的直接诱因——白介素6,有特异的阻断作用。初期实验20个病人,19个重症,1个危重,都在一天之内体温下降,两星期内19位病人出院,一位危重转成重症。目前已经进入武汉地区,在14家定点医院开展临床研究。
呼吸功能障碍。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活动后气短,可伴有呼吸肌无力及肺功能受损等。
躯体功能障碍。表现为全身乏力、易疲劳、肌肉酸痛,部分可伴有肌肉萎缩、肌力下降等。
心理功能障碍。有恐惧、愤怒、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社会参与能力障碍。无法独立穿脱衣、如厕、洗澡等。无法实现正常人际交往和重返工作岗位。
目前全国负压救护车日均产能已经超过100辆,重点企业已经累计生产将近2000辆。截至3月3日晚上,各重点企业已经运抵湖北省的负压救护车达到690辆,覆盖全省17个地市,总体满足了湖北省疫情防控当前需要。
鉴于有少数出院患者出现核酸检测复检阳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将“应继续进行14天自我健康状况监测”改为“应继续进行14天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要求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
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设置互联网医院或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按自愿原则,与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签订补充协议后,其为参保人员提供常见病、慢性病“互联网+”复诊服务可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定点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互联网+”复诊服务,参照定点公立医疗机构的价格和支付政策进行结算。
我国口罩日产能产量连续快速增长,双双突破1亿只。
据调度,2月29日,包括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医用N95口罩在内,全国口罩日产能达到1.1亿只,日产量达到1.16亿只,分别是2月1日的5.2倍、12倍。其中,医用N95口罩日产能产量分别达到196万只、166万只,有效解决了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需要。
高风险地区,比如湖北武汉,以新冠肺炎防治和患者救治为重点。要保障肿瘤,尿毒症这些慢病患者的医疗需求,同时还要保障孕产妇、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需求,保障急诊服务。
中风险地区,一手抓好疫情防治和患者救治,也要逐步恢复日常医疗服务的提供和保障。
低风险地区,要全面迅速地恢复日常的医疗服务。
对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建议到指定康复医疗机构接受呼吸康复治疗。对于轻症、普遍型的患者,多数患者没有肺功能后遗问题,可以指定在社区或者在家庭中在医疗观察的同时,循序渐进进行一些增进身心健康的运动锻炼。
现在中西医结合的覆盖率面非常大,通过前一阶段的治疗效果和后一阶段中药介入后的治疗效果的比较,可以发现中药的参与。对轻症病人,用中药迅速改善了发热症状或减轻了咳嗽症状,使病情不再往重症发展。重症期使用中医药不但改善症状,对于和呼吸相关的指标也有一定改善,降低了危重症的发病率,同时也就等于降低了病死率。
新冠病毒感染是一个新发传染病,对发病机制、病理特点、组织学损伤等一系列问题都不是很清楚。病理解剖工作对回答这些问题至关重要,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病的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救治、降低病死率。
有关呼吸康复治疗是由一系列的科学有效的健康促进的方法组成,要通过规范的肺功能或全身功能康复评估以后才能开展。主要内容包括心肺功能训练和有氧功能训练和力量训练以及日常功能训练,还有一部分的心理治疗的方法。
已经有3.6万治愈患者出院,占累计确诊病例的45.9%。现在已经分析了8400多份病例,其中轻型和普通型占比90.8%;重型占比是7.2%,危重症占2%。轻型病例平均年龄43岁,重型危重型患者平均年龄53岁。
提早实施干预措施,加强对轻症的及早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轻症向重症的进展。组织专家对重症临床预警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制定,提早进行干预治疗,从而大大降低轻症向重症的转化,重症向危重症的转化,大大提高治愈率。
做好轮休医务人员隔离保障,对长时间高负荷工作人员安排强制休息。提前做好一线医务人员后备力量储备,及时排查轮换因身体、心理等原因不适合继续在一线的医务人员。疫情结束后,及时组织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和疗养休养,并适当增加休息和带薪休假时间。
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强化心理援助措施,减轻医务人员心理压力。一线医务人员所在单位党组织要通过谈心谈话、关怀问候等方式,密切关注医务人员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疏导。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将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修订为“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未采取有效防护与其有近距离接触(1 米内)的人员”。
公安机关每天安排12万名民警,对全国所有定点医院实行24小时守护。明确对七类伤医扰序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打击。针对个别地方发生扰乱医疗秩序、暴力伤害医务人员,干扰疫情防控工作案件,公安部已经会同卫健委联合督办,指导各地依法从严从快惩处。目前全国医疗救治秩序总体平稳有序。
医保部门及时调整了专治医疗机构的总额预算指标,对新冠肺炎患者医疗费用单独列预算,不占用当年的总额预算指标。为缓解医疗机构垫资压力,医保经办机构向专治医疗机构预付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新冠肺炎的医疗救治。医保经办机构根据医疗机构的需要,确保及时结算,保证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支持医疗机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增加单次处方用药量,减少病人到医疗机构就诊配药次数。各地也积极进行了落实,例如北京市支持所有门诊用药在遵医嘱、保安全的情况下,开药量放宽至3个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传播途径将“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改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接触”前增加“密切”二字。增加“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中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应该尽量避免到发热门诊就诊。最好通过网上挂号、预约等形式减少候诊时间。到医院去,可以戴一次性医用口罩级别及以上的口罩。医院内的物品、环境表面最好不随便摸。随身携带手消毒剂,用手去摸眼睛、鼻子、口之前,或者离开医院时,要记住做手卫生。如果可能的话,可以戴手套。
在取得214例临床有效数据的情况下,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推荐使用清肺排毒汤。目前,数据显示清肺排毒汤对治疗新冠肺炎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和救治前景。各地也推出了一些有效的方剂和方药,“肺炎一号方”也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
出院后也要进行居家管理,至少两周时间居家进行相对系统观察,社区层面还要给予居家指导。同时建议两到四周后回医院进行复查,如有病情变化及时到医院救治。尽管轻症病例总体病愈后很好,但是极个别可能有病情变化,希望通过系统诊疗照护,使病人及时得到治疗并康复。
自限性疾病不等于不需要治疗,尤其是新冠肺炎,传染性很强,所有确诊病例都需要在医疗机构或者像武汉地区方舱这样的机构进行观察照护,一方面隔离阻断传播的风险,另一方面观察病情避免病情的恶化。新冠肺炎病毒感染一定要积极到医院进行救治,不要由于它自限性疾病特点而延误治疗时机。
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是对重症、危重症非常有效的重要手段。在诊疗方案第五版当中已经将康复者恢复期血浆的治疗方法纳入其中,在即将修订形成的第六版的方案中,还将细化相关内容。目前,临床当中通过现有病例的治疗已经显现出了很好的疗效。
只要病人恢复了,达到了出院隔离的标准就可以采集血浆。血浆采集是单采浆的手段,把血浆取出来,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回输回去,这种血浆采200到300毫升以后,病人一两周以后血浆就完全恢复到原来的情况,对肌体伤害是很小的,大家不要太多顾虑。
答案是明确的,这个疾病虽然是新发传染性疾病,但它可防可治。截至2月16日,治愈出院患者大于一万。我们对所有病人进行了分析,90%以上患者采用了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包括呼吸支持、循环支持、提高免疫力等一系列诊疗手段,来加速患者治愈。
首诊隔离点应在设有发热门诊医疗机构周边,原则上可以步行前往。隔离观察对象所居住房间应当具有良好的独立通风条件,有独立卫生间,同时还应当有独立、可封闭管理的医疗废物暂存地。首诊隔离点电梯还应能容纳急救转运担架。
密切接触者是指跟病例发病后有近距离接触,但是没有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人员。如在同一房间共同生活,直接照顾病例,在电梯、活动室等同一场所内有近距离接触,以及共同就餐、共同娱乐。
根据现行对密切接触者的管理要求,要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和特殊人群,比如婴幼儿或半自理、没有自理能力人员,可以在社区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居家医学观察,居家时要加强对观察对象管理和家庭成员防护。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检测了585份华南海鲜市场及武汉多家生鲜市场环境标本及动物标本,其中33份新冠病毒阳性,其中31份来自经营野生动物的西区,通过这样集中的数据提示此次疫情可能与野生动物交易有关。
目前为止针对冠状病毒的动物模型,最有效的依然可能是灵长类动物,比如猕猴。在前期动物模型造模和动物评价上,在灵长类动物里已经看到和人相似的症状,包括病毒载量的变化,包括肺部CT影像检验。这批模型已经通过验证,即将投入到药物的筛选和功能评价上。在其他类型动物的开发上,多家研究机构依然在努力。
干细胞治疗能够抑制免疫系统过度激活,通过改善微环境促进内源性修复,可抑制肺部急性炎症进展,缓解呼吸窘迫症状。经过严格的临床前安全性、有效性评价,以及严格的质量检定,干细胞产品在遵照当前干细胞临床应用规范和药品临床试验规定的前提下对若干重症患者进行了治疗,也初步显示安全有效。
针对这个问题科学院和科技部布局了几个项目。一个是如何让机体不识别或者阻断炎症风暴因子的发生,另外如何从免疫调控和炎症的压制角度获得一些更新的治疗手段。在阻断的角度来讲,也在筛选一些老药抑制炎症因子风暴出现。近期针对炎症因子风暴的工作还在不断地开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候选药物进入治疗的序列。
“炎症风暴”实际是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重要节点,也是现在重症和危重症死亡的一个原因。客观来讲,实际是人的免疫系统针对外界的病毒和感染的诱因,包括一些药物,过度反应,无分敌我造成对自身的伤害。
疫苗作为应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安全性要求是第一位的。疫苗研发必须遵循科学规律以及严格的管理规范,需要给科研人员一定的时间来开发出安全、有效的疫苗产品。从目前来看,我们国家各研究团队的研发进度与国际进展基本保持同步。
由于新冠病毒是新病原体,疫苗研发难度比较大、周期比较长。为确保尽早研发成功,在科研攻关应急项目中我们并行安排了多条技术路线,包括灭活疫苗、mR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DNA疫苗等并行推进,切实保障成功率。当前部分疫苗品种已经进入动物试验阶段。
磷酸氯喹是上市多年的抗疟药物,体外实验显示对新冠病毒有良好抑制作用。目前正在北京、广东等十多家医院开展临床研究。法匹拉韦是治疗流感的境外上市药物,目前在深圳开展临床试验,初步显示较明显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伦地西韦(瑞德西韦),我国科学家开展体外实验显示,具有对新冠病毒较好的抑制作用和安全性。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的团队检测了4800余份近年来收集的猪、禽、犬、猫等动物样品,均为阴性,可以初步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家禽家畜。之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通过对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的比对,显示出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在新冠肺炎预防和救治工作中,因为履行工作职责感染或死亡的,明确认定为工伤,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对参加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给予临时性工作补助;提高卫生防疫津贴标准;向防控任务重、风险程度高的医疗卫生机构核增不纳入基数的一次性绩效工资总量,并向一线倾斜。
制定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指南。目前,为一线医务人员开设11条心理援助专线和7个心理网络平台,24小时接听一线医务人员的咨询。针对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心理调试和心理危机应对的相关问题,组织编写发行科普手册。随着疫情得到很好控制,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才会逐渐降下来。
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此高度重视,专门印发了《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技术指南(第一版)》,还有《关于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医院发热门诊管理及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在强化各项感控措施落实基础上,专门对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关注医务人员健康等提出了要求。
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应当对其采取集中隔离14天,并于2个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县(区)级疾控机构在接到无症状感染者报告后,24小时内要完成个案的调查,及时进行密切接触者登记并采取隔离措施,将个案调查表和调查报告及时通过网络报告系统进行上报。
按照疫情发布的相关规定,仅对外公布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不属于病例,不需对外公布。如果无症状感染者在集中隔离期间出现症状,这时候我们可将其作为确诊病例报告,并对外公布。
一般指没有发烧、咳嗽这样一些临床症状,但是呼吸道等标本病原学检测又是阳性的感染者。发现途径有: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间主动检测;聚集性疫情调查中开展主动检测;传染源追踪过程中对暴露人群主动检测;部分有持续传播地区旅行史和居住史人员的主动检测。
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358个地市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运行平稳,医疗废物,尤其是涉疫情医疗废物,基本实现了“日产日清”。湖北省医疗废物处置能力较疫情发生前翻了一番。武汉市等重点城市医疗废物运输能力不足问题也得到较好解决。
我们已经组织专家对治愈出院病人当中的597例进行了初步分析,特别是针对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92%的患者早期使用抗病毒治疗,或者是抗病毒治疗联合对症治疗,积极的呼吸支持、循环支持,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包括中医药的优势,都对病人的转归发挥一定的作用。
据广东通报,广州医科大学联合广州海关及中山五院从新冠肺炎患者粪便中分离到病毒。粪便中分离到病毒并不意味着该病主要传播途径发生变化,仍为呼吸道和接触传播为主,消化道的传播(包括粪口传播),在全部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仍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各地疫情形势不同,要分类管理、精准施策。疫情比较重的地方,全力做好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同时,要特别关注儿童、老年、妇女这样一些重点人群,以及肿瘤、尿毒症等重点患者的医疗需求。疫情不是很重的地方,抓好疫情防控,同时要做好日常的医疗服务工作。引导患者分时段就诊,尽量减少聚集。
截止到2月11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口罩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94%;一线防控急需医用N95口罩产能利用率已达128%;医用非N95口罩产能利用率达106%。在确诊病例超过千人重点省份,本省内医用N95口罩的产量都有不同程度增长。通过全国统一调度,已经能够保障一线医护人员的医用口罩防护需要。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职责是发现病人,搞排查,发现发热、疑似的,及时转诊。农村机构治疗不了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必须转到上级定点医疗机构采取相应救治措施。不主张把疑似患者留在基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经过国家专家组的反复讨论,国家卫生健康委研究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这个方案适用于全国,这一标准兼顾了疾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病原学检测等结果,符合当前疾病特点,全国各地都应按此标准统一执行。
要尽量不出门,减少被感染的风险。可以在家里因地制宜的做身体锻炼,确需出门要去宽阔、空旷的地方,尽量避免和人近距离接触。注意个人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室内多通风。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免疫力有好处。如果负面情绪比较强,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帮助。
疫情带来一系列心理应激反应,担心自己得病是应激反应的一种。建议稳定情绪。如果没有出现发烧、干咳等典型症状,身边没有确诊或疑似的病人,也很少外出,被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小,不要过度恐慌焦虑。试试转移注意力,找一件事情让自己长时间投入去做。如果靠自己没有办法缓解,及时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的帮助。
任何病毒的核酸检测检出率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对新冠病毒检测也不例外,检出假阴性在所难免。确诊新冠肺炎,核酸检测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要是检测结果阳性,可以确诊。初次检测结果阴性的属于疑似病例患者,按照现行诊疗方案要求,需要在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严格观察。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目前尚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
坚决杜绝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重点对相关生物制品、抗病毒类药物、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及体外诊断试剂等生产企业监督检查。对疫情防控相关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开展针对性监督检查。派员赴重点省份针对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生产进行监督检查。
已经批准的产品都有相应的临床使用实践,企业按照要求完成了产品注册检验/质量管理体系核查,提交了临床评价资料和相应研究资料,经过严格审评程序。产品性能能够达到技术要求的规定,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以保障。国家药品监管局已要求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加强对上述产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普通居民在风险比较小的地方使用一次性口罩,在保障口罩清洁、结构完整,尤其是内层不受污染的情况下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每次使用之后都应该放在房间比较洁净、干燥通风的地方。喷洒消毒剂,包括医用酒精,会使防护效率降低,所以不宜采用酒精喷洒的方式去给口罩消毒。
根据目前对疾病的认识,潜伏期是14天,14天后没有发现其他异常情况,就可以解除医学观察。对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疑似病例被排除,密切接触者也可相应解除医学观察。所以,要请所有被判定为密切接触者的人员主动配合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者进行医学观察。这不仅是对广大群众健康负责,也是对本人和家人、朋友健康负责。
对武汉市,继续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床位供给,通过调派外部支援力量、挖掘当地潜力再增加医护人员;对湖北省其他地区,通过挖掘现有定点医院潜能、新建专科医院、设置集中隔离点等增加床位供给,通过本地挖潜和组织16个省(区、市)对口支援,增加相关市县医护力量。
省级或者地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统一组织协调当地心理热线,组建热线技术专家组,提供技术支持。要尽快评估卫生健康、教育、民政等部门、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已开通的心理热线的服务能力,依托有条件的热线设立专席,开通疫情应对心理援助专线。每条热线至少开通2个坐席,结合本地公众需求提供24小时免费心理服务。地方政府应当对热线主办机构给予适当经费补助。
集全国之力优先保障湖北省和武汉市重点医疗防控物资和医护人员需求。在抓紧做好现有企业复工、开足马力生产的同时,督促相关国企尽快转产扩能,充分调动民企等社会力量积极性,帮助解决资金、资质、生产场地、设备购置和原材料采购等实际困难,推动全产业链协调联动,在保证质量基础上增加紧缺的重点医疗防控物资生产。
无症状感染者本身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比如发热、乏力、肺炎,但是如果做咽拭子检查的话,核酸是阳性的。从发病机制来讲,这样的病人既然带有病毒,就可能会造成传播。既然病人是无症状感染者,相对病情偏轻,因此在传播能力上会比重病人的弱一点。
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可适当延长使用时间、次数。高风险人员结束工作、中途进餐(饮水)等脱下防护装置后,重新进入需更换;被患者血液、呼吸道/鼻腔分泌物,及其他体液污染要立即更换;较高风险人员接诊高度疑似患者后需更换;其他风险类别暴露人员佩戴的口罩可反复多次使用。口罩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需及时更换。
第五版诊疗方案与第四版相比,重点修订三方面:一是流行病学特点更清晰,对临床表现的描述也更详细。二是在病例的临床分型更加精细,增加了轻型,变成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四类,加强对临床分类指导,更好锁定病例,提升救治水平。三是治疗方法和手段更丰富,不仅有对症和支持治疗,包括氧疗,都详细进行相关分类。
药物研究方面,已经初步遴选了部分具有潜在的抗新型冠状病毒作用的药物,当前正在加紧推进进一步的疗效验证。疫苗研究方面,因为是一个新型的冠状病毒,为了提高成功率,正在并行推进多个技术,以便能够早日实现疫苗研发的成功。
全国现在31个省份一共设置了1.5万个发热门诊,定点医院是2092家。我们建立了发热门诊日报告制度。总的来看,发热门诊工作量,包括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在逐渐减轻,基本能够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当然湖北和武汉等局部地区的负荷相对来说比较高。
已经下发通知,要求全国所有的医疗单位统筹做好肺炎疫情救治和其他患者正常医疗需求之间的统筹工作。通过预约挂号的方式,提前发出告示,拉大正常门诊开诊周期。利用“互联网+”提供网上的咨询服务。不能影响必需的急诊手术或者急诊病人的就诊。
疫情期间,支持医疗机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增加单次处方用药量,减少病人到医疗机构就诊配药次数;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经诊治医院医生评估后,支持将处方用药量放宽至3个月,保障参保患者长期用药需求。
完善门诊区域发热患者隔离处置流程,确保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有效运行。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提供网上或电话问诊咨询服务,对于符合条件的慢性病、老年病患者,处方用量可以适当延长,减少患者来院就诊次数。对于春节后预约住院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适当延后入院时间。非急诊手术延后择期进行,并向患者做好沟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