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进退并举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提高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要在稳增长的同时,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从主要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更多发挥综合竞争优势转换,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从城乡区域不平衡向均衡协调迈进。详细>>
 
 
专家解读
 
更重要的是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走一走看一看,倾听人民群众的评价和呼声,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最大程度地听取民众的声音,并使其在评价与考核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详细>>
有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支持有关系,地方政府的支持一定意义上是产能过剩的原因,使市场调节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地方政府支持也导致了我国现阶段产能过剩进入时过度进入,退出时延缓退出。详细>>
改革这个关键性因素,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五到十年,中国还将进行新一轮改革,改革红利释放仍将带动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详细>>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又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银行业在化解产能过剩中也应当承担主力军的作用。详细>>
 
 
 
代表委员审议讨论
 
 
  • 人大代表:“农村绝不能走边发展边污染的路子”
    “现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一些地方农村污染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农村绝不能走边发展边污染的路子。”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土门镇土门村党支部书记叶瑜说。【详细】
  • 告别“唯GDP”指挥棒--代表委员热议新政绩观
    不少代表委员呼吁,当前阻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痼疾从根本上与“唯GDP论”的指挥棒有关,加快经济转型,亟需树立新政绩观。【详细】
 
 
网民热议
 
  • @小板凳4800: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深刻的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这就要不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这必然伴随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但这些都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 @黄山老道:靠廉价劳动力给外国资本家打工,靠污染环境、贱卖国家宝贵资源,靠引进外资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头,靠这样的发展方式中国的经济发展无法持续,中国人也无法迈过中等发展陷阱。
  • @公民-觉醒者:国家严重依赖房地产业和初级产品加工出口带来的经济增长!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快产业升级等!
  • @投资家王新平:赤字扩大1500亿都去哪儿了?从这一数据分析两会之后,政府投资规模将会加大,从新政府执政思路不难发现,调结构促创新保民生稳经济促就业是主线,调结构针对扶持创新经济抑制产能过剩。安居房700万套开工和棚户区改造以及促进数字消费成为保就业稳经济招数,据此机会跃然纸上。
  • @鲁晓云: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不能一厢情愿,要坚持将稳增长兼顾的两条腿地走路方针。君不见,美股道指新高在前,纳指强势随后,标普500故能凯歌高奏。传统经济和创新经济没有厚此薄彼啊!中国股市难道总要异类?中国货币政策及宏观调控永远只盯着单极目标?2014年一切都会变。
  • @往事足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这既是解决当前行政体制存在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 @李迅雷:尽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的经济增速目标不变,但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从2013年18%下调至17.5%,出口增速也下调0.5,唯消费增速与去年相同。这从三驾马车的分速看,实际上已下调了总增速,可见调结构目标还是很明确,隐含容忍GDP增速适度下调的空间,即便是7.2%的增速,也无大碍。
  • @莫大仙岳居:估计投资经理们都在研究政府工作报告。看到一个数据是很值得重视的,第三产业达到了GDP占比的46.1%,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这几年调结构还是有效的,本以为超过第二产业要花更长的时间。未来淘汰落后产能后,如果达到60%,就可以算是转型成功了。意料今后服务业成本要上升了,人工应该会越来越贵。
  • @会计Kinson:其实这计划是正确的,贯彻的过程会有压力罢了。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出现的各种潜在危机也是必然,关键在于国家调控。不能用资本社会那套无政府论来制约中国。我看好中国经济。
  • @熙美熙美:确实两难,而且腾挪空间越来越小。不过想想去年上半年和下半年资金面的变化,相信管理层调节构的意志还是很坚定的。
媒体声音
 
  • 新华网:让市场形成稳定的预期,正是中央决策层履新一年来一以贯之的战略考量。中国将从先前的高速增长换挡为中高速增长,正成为国内外经商界的共识。
  • 中国经济网:自2010年开始,我国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一度出现下滑。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既要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也要有质量的实现增长,任务艰巨困难重重。2013年,在全球经济增速仅为4.2%的情况下,我国依然保持了7.7%的增速,取得了非常难得的成就。同时也应当看到,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已经严重失衡,以出口和投资为主的发展方式面临较大经济矛盾和社会风险,由此可见,“调结构”“转方式”已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 新华网:虽然中国政府指出经济增速减低也是由于主动调控,但不可讳言,中国经济确实遇到一些困难:过分依赖政府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房地产泡沫、地方债务风险、产能过剩等问题威胁着经济健康。能否找到新的增长动力事关中国经济奇迹能否延续。
  • 中国经济网: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结构调整既要加快淘落后产能,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更要积极扶持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先进产能开拓市场空间。
  • 《河北日报》:从发展大势看“必须转”——靠牺牲环境、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的发展已难以为继,必须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从政绩观看如何“保证转”——不能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要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从发展路径看“怎样转”——跳出传统发展模式,把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支撑放在改革、开放、创新上来。
  • 香港《大公报》: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中国新经济增长动力尚不明确的双重压力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国经济走势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值得关注的是,在已经结束的地方两会上,多数地方政府纷纷下调GDP增长预期目标,“降速提质”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
  • 台湾《经济日报》:经过一年,习李的经济思路逐渐清晰。可以判断,习李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似已成竹在胸:一、不刻意追求高增长,已做好接受合理的中度增长的心理准备;二、全面深化改革势在必行;三、再深究下去,所有的失衡说到底就是没能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合理关系。因应之道不外是既要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又要全面铺开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在内所有改革。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